“自行车”“花瓶”“小花篮”……在绍兴越城区仁心残疾人托养中心(位于鉴湖街道坡塘村),黄永鑫用扑克牌折成的精美手工艺品,引得大家连连称奇,残疾人杨大妈更是将轮椅摇到黄老师身边,聚精会神地观察一张普普通通的扑克牌,是如何在他的巧手里变成一只只线条流畅优美又可以插花的“青花瓷”的。
退休钳工有点“手痒”
不爱打牌爱做手工
黄永鑫今年72岁,曾是绍兴市热电厂的一名钳工,或许是常年技术工作养成的习惯,黄永鑫总喜欢敲敲打打做点手工活。平日里交情甚好的工友们在退休以后纷纷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有的爱打牌,有的爱写书法,但是黄永鑫打小就喜欢琢磨,退休后的爱好也不离开那双灵巧的手。某天夜里他突然想到,光打牌没什么意思,要把牌“玩出花”来才符合他的脾气。那怎么把扑克牌“玩出花”呢?他想到了曾经闲暇时看到过的折纸工艺品。
出于工匠心性,想到了便立刻动手,超强的“执行力”帮助黄永鑫将脑海里的图样一一呈现在图纸上。打样、排版,勾勒出瓶子的轮廓后,黄永鑫拿出扑克牌捏起了“泥坯”。他无师自通,在一遍遍“迭代升级”后,第一个扑克牌花瓶渐渐成型。
“一开始做的花瓶由于为了整齐,全部用了扑克牌背面,形状是好看了,但是总觉得有点单调。”黄永鑫说,于是他继续“研发”工艺,利用扑克牌正面的不同图案,如绣花般一点点在瓶身上拼出花纹,“黑的花色可以做底色。红心和J、Q、K可以组合出不同的纹路,其他的白色部分剪裁一下,可以做白色瓶身。”一张扑克牌在黄永鑫手中可以一分为多,不同的部分折成不同的主体,可谓“物尽其用”。
通过不断琢磨,黄永鑫越做越熟练,还别出心裁地做出了自行车、小花篮等物件。“现在做一个瓶子或者自行车大概要一周,一个物件就要用掉5副扑克牌,像自行车的轮子、花瓶的图样这种需要配色的地方,扑克牌消耗得更快。”黄永鑫说。
附近便利店的店主对此也是印象深刻,他说黄师傅买“原材料”都是100多副起步,这还是因为他只能拿得动那么多。后来,黄师傅嫌店里扑克牌卖得贵,干脆自己上批发市场买去了。
自打退休以来,黄永鑫一共做了将近300件手工艺品,其中大部分都被他送给了朋友、养老院的老人以及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残障人士,“需求”火爆的时候,还需要提前预约。
每个月公益授课
帮老人和残疾人“健脑”
“他的手工课在我们养老院里可受欢迎了,虽然我年纪大了拼不出完整的作品来,但是经常活动活动手指还是能健脑的。”杨沛新老人是手工课的常客,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理工科大学生,她对这类益智活动非常喜欢。
“只要脑子还能动起来,人就不会老。”虽然年过古稀,黄永鑫依然精神矍铄。由于哥哥在养老院生活,黄永鑫经常往养老院跑,看到许多老年人手脚不便,于是又一个想法在他的脑子里诞生——我可以教他们做手工,锻炼他们的大脑。
于是他找到哥哥所住的养老院——越城区鉴湖街道仁本居家养老中心,与机构负责人娄冬萍一拍即合,黄永鑫正好可以作为志愿者来公益授课,探望哥哥之余还能和老人们一起做手工,于是这课一上就是四年。随着去年越城区仁心残疾人托养中心落成,黄永鑫的学生又多了一些残疾人,他们同样对他的手工艺品很着迷。
精神残障人士小姚虽然不会说话,但是每次看到黄永鑫前来,总会开心地“手舞足蹈”,看护人员说平时很少看到小姚这么期待一件事,黄老师折的自行车算是“开”进了小姚的心里。
娄冬萍告诉记者,黄师傅的扑克牌手工艺品大家都很喜欢,每次他都会拿一些“刚出炉”的作品给老人们当教具,用完后便送给养老院做装饰,很多老人家属也很喜欢这些作品,经常向工作人员讨要,黄师傅也慷慨,想要就都送了。
“未来我打算用扑克牌折出绍兴的大美河山。”黄永鑫告诉记者,他一辈子生活在绍兴,走遍了绍兴的角角落落,许多美好的景色留在记忆中难以磨灭,他要把这些景色都折出来,虽然可能要花很长时间,不过只要持之以恒,他相信总有一天一个“微缩”的绍兴会出现在他的桌上。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吕逸航 文/摄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