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17岁女孩反复腹痛发热,机器人手术“神救援”

2025-03-28 08:30

来源:

“好神奇呀,机器人还能做手术,我以后也要当医生,‘玩转’机器人!”出院前,17岁的绍兴姑娘小玲(化名)兴奋地说道。

“噩梦一般”

高二女孩反复腹痛、发热

小玲今年高二,在本该为学业拼搏、享受青春美好的年纪,她却深陷病痛的泥沼。

三年前,小玲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在当地医院接受了胆肠吻合术。本以为术后能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可命运却再次跟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术后一年,反复的腹痛和发热就如同噩梦一般,再次降临。每次发病,小玲都疼得冷汗直冒,身体蜷缩成一团。家人心疼不已,只能带着她四处求医,靠着保守治疗暂时缓解症状。

近半年来,情况愈发糟糕,症状发作的频率显著增加。常常在上课时,腹痛突然袭来,小玲不得不强忍着疼痛,努力集中精神,可还是难以坚持。看到女儿被病痛折磨,父母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眼中满是心疼。一周前,疼痛与发热再度来袭,无奈之下,小玲在家人的陪伴下,忧心忡忡地走进了医院。

经过检查,小玲被诊断为高位胆肠吻合口狭窄和胆总管结石。由于狭窄位置非常高,已至二级胆管分支,原吻合口基本已闭合,传统开腹手术风险高,并且可能会留下明显疤痕。考虑到小玲今后还要结婚生子,家里人希望能进行微创手术。

小玲的父亲多方打听后得知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主任张成武主任医师每周在越城院区坐诊,立马带着小玲赶过来。张成武仔细研究后建议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进行微创治疗。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小玲很快接受了机器人辅助高位胆肠吻合口切除重建术。

“米粒大小胆管放大10倍以上”

机器人手术有奇招

在达芬奇机器人的辅助下,手术团队将原本米粒大小的胆管放大到10倍以上,清晰地看到了胆管组织边缘的血管、神经等细节信息。精准离断原吻合口,充分显露肝右动脉,仔细清除瘢痕组织,确保形成黏膜对黏膜的吻合,同时避免使用电凝可能导致的胆道热损伤。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这是预防术后狭窄复发的关键因素。最后,对胆管残端进行整形处理,有助于降低狭窄发生率。达芬奇机械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使得狭窄位置的切除、胆管切缘的整形以及胆肠吻合重建等步骤一气呵成。整个手术仅花1个半小时,术中几乎没有出血。术后5天小玲就顺利出院了。

张成武表示,吻合口良性狭窄作为胆肠吻合术后远期的普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波动在2.6%至11.9%之间。这一并发症可能诱发诸如反流性胆管炎、肝内胆道结石乃至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高位胆管狭窄,特指那些发生在靠近肝脏核心区域的一、二级胆管分支的狭窄状况,由于其位置隐蔽且紧邻关键血管结构,成为胆道外科领域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针对此类狭窄,再次实施胆肠吻合术被视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这要求外科医生在直径不足5毫米的微小胆管上执行高精度的显微级缝合操作。

传统手术vs机器人手术

传统开腹手术虽能直观展现手术区域,但长达30厘米的切口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显著,术后恢复周期较长。而腹腔镜手术虽实现了微创目标,却受限于二维视觉感知和器械的僵直性操作。其操作杆仅能完成四个自由度的动作,在高位胆管复杂多变的解剖结构中,犹如在束缚下起舞,难度极大。并且,在将比头发丝略粗的缝合线用于胆肠吻合时,传统腹腔镜器械难以完成精细的手腕旋转动作。达芬奇机器人的引入,使外科医生在手术中的操作从“双拳”进化到了“四手”,展现出更高的稳定性、灵活性和精确度。

作者: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