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于3月1日揭晓,绍兴稽中遗址上榜浙江考古十大重大发现,绍兴九里古墓群、绍兴百草园遗址、绍兴恂南遗址、绍兴嵊州缸山村遗址4项考古成果入围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入选入围数量之多,显示了2024年绍兴考古领域的亮眼成绩。
百草园遗址航拍全景。
1项上榜4项入围
“它们都是重要发现,所以我们决定把从26项中评出的十大项目称为‘重大发现’。”在3月1日浙江考古重大发现评选会现场,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郑建华说。
据悉,此次浙江考古重大发现,全省有148项发掘项目参评,26项入围,竞争非常激烈。其中,绍兴占据5席,入围数量与宁波市并列第二,与处于第一位的杭州仅一席之差。
“2023年前,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没有考古发掘资质,要参评,项目须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交,今年是我们第二次提交自己发掘的项目,数量多,质量高。”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不无自豪地说,绍兴这5个项目是从去年发掘的19个项目中择优遴选的,在全省148个项目的初评中,5个项目脱颖而出,全部入围。
从纵向看,绍兴在历年考古发掘中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自印山越国王陵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今,绍兴加上嵊州小黄山遗址、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一共3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绍兴兰若寺墓地分别入围2015年、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此外,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绍兴兰若寺墓地、绍兴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绍兴宋六陵二号陵园遗址、绍兴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绍兴兰亭野生动物园一期墓地、绍兴大湖头遗址、嵊州下方山及周边墓群、绍兴亭山遗址群、绍兴稽中遗址等20个项目分别入选历年的浙江考古重大发现。
李龙彬说,稽中遗址的上榜没有悬念,2024年7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稽中遗址为“考古中国”重大发现,12月该遗址的发现被央视评为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从考古发掘的重大意义来说,稽中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实证了文献所载的勾践建都历史;发现的汉六朝时期与会稽郡、山阴县密切相关的高等级官署建筑,对研究会稽郡域变迁有重要意义;发掘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建筑遗迹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入围的4个项目,涵盖范围广、学术价值较高,为过去一年绍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
缘何成果丰硕
2023年以来,绍兴考古经历了一次“大爆发”,在2年多的时间里开展的考古项目,几乎相当于从新中国成立到2022年开展的考古项目的总和。据了解,2024年,绍兴市考古研究所再接再厉,完成考古调查项目262个,完成勘探项目210个,开展发掘项目19个。发掘面积2.2万平方米,发掘对象包含遗址、墓葬、窑址等多种类型,年代跨越商周至明清时期,出土完整及可修复文物3000余件、文物标本3万余件。
为何绍兴考古会迎来大爆发,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绍兴拥有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这是文物考古的资源所在。”绍兴大湖头遗址项目负责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商周考古室主任游晓蕾说。在绍兴拥有考古发掘资质之前,省里基本每年都有队伍长期驻扎绍兴,在这里“寻宝”。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绍兴虽深藏宝贝,却也因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文物保护、考古工作等软硬件不足,导致大量宝贝无法被发掘,甚至被破坏。这种情况一直到2019年越城区率先成为浙江省考古前置工作制度试点区域才有所改善。2023年,《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实现省域范围内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全覆盖。这为绍兴考古大爆发提供了契机。
所谓考古前置,就是在地块储备开发前,通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确认地下是否有重要文物,有效避免地下文物遭到施工破坏。“这两年发掘的项目,基本都是通过考古前置发现的。”游晓蕾表示。
3月1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增加“先调查、后建设”制度,明确未经调查,任何单位不得开工建设,防止建设性破坏;增加“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明确有关区域在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应当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减少考古发掘对建设工程的影响。
李龙彬认为,考古前置工作使得考古人员发现文物的概率大大增加,也让考古“向前一步”,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保护绍兴地底下沉睡的那些宝藏。
此外,政策支持与人才梯队的建设,也是绍兴考古迎来大爆发的重要因素。2023年,绍兴成为浙江首个拥有具备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的地级市。绍兴也终于放开手脚,高频密进行考古发掘,亭山、大湖头、恂南、稽中等遗址掀开了一层又一层不同年代的历史,不断拼凑起绍兴古城在不同时期的模样,让数千年历史露出了本来模样。
入围项目各有特色
“本次入选入围的5个项目中,除了入选的稽中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入围的4个项目也是各有千秋,颇具代表性。”李龙彬说。
九里古墓群位于越城区鉴湖街道九里社区东部,与主城区相距不远。记者在现场看到,此处墓群处于会稽山余脉西南麓的缓坡上,墓地东南不远即为香炉峰,南面不远为法印寺。
据介绍,本次发掘是九里古墓群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该处累计发掘墓葬137座,其中战国墓3座、汉六朝墓40座、唐墓49座、宋墓4座、明清墓41座,出土随葬器物490件(套),部分精品文物为绍兴地区首次发现。其中,本次发掘的M56战国墓为近年来绍兴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越文化墓葬。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凌艳表示,九里墓地距离绍兴古城仅4公里,在一定程度上是绍兴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丧葬制度上的反映,为探究绍兴地区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丧葬习俗变化等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
缸山村遗址出土的纹饰砖。
百草园遗址位于滨海新区斗门街道原百草园社区,距曹娥江约4.47千米,非常接近出海口。从考古发掘情况看,现存遗迹主要为战国早期及六朝时期两层,据测定其绝对年代分别为公元前400年和公元400年前后。目前战国早期遗迹发现面积约1300平方米,揭露木构建筑基址两处。在现场,还可以看到标注有六朝时期遗迹的护岸遗迹1处、沟8处、砖井7眼、灰坑24个。遗址还出土铜钱1300余枚,包含两汉、三国、两晋及南朝发行的钱币十余种,其中不乏稀有品类。
项目负责人王仁芳介绍,百草园遗址是绍兴城北滨海区域新发现的越国、六朝时期重要遗址,尤其是保存较好的茅草屋顶、竹木结构墙体的战国建筑遗址,对研究越国时期建筑有重要意义;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六朝时期的砖壁水井、古河道护岸及沟内遗物等丰富遗存,对研究六朝时期山会平原先民的生活环境、生业模式及生活方式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恂南遗址发掘现场。
恂南遗址位于越城区马山街道恂南村北、洋泾湖东侧。从现场来看,遗址所在的恂南村河网密布、四通八达,东有洋泾江,西有洋泾湖,南有道横江、湖泽畈,在20世纪90年代前,这里是绍兴北部的黄金水道。2023年9月,为配合绍芯实验室两湖新建场地南片地块项目建设,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前置工作,至今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发掘中共清理房址、古河道、灰坑、水井等各类遗迹82处。比较重要的发现是一处唐代房址和保存较好的古河道护岸遗迹。
项目负责人王仁芳介绍,该遗址系绍兴城北区域新发现的重要历史遗址点,发掘确认的遗迹、遗物数量多、类型丰富,为研究历史上尤其是唐宋以来绍兴洋泾湖一带的先民生业模式和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嵊州缸山村遗址位于嵊州市三江街道缸山村北侧,共发现两晋南朝砖窑6座、炭窑3座、灰坑2处,宋代瓦窑2座、房址1处、墓葬6座。通过与周边以往考古发现的缸窑山古墓群墓砖比对,表明此地六朝时期可能为一处集选土、制坯、制炭、烧造于一体的大型窑场,烧制的画像砖纹样丰富,“方”“大宽”“宽中”“大堵”“第一斧”等铭文较多,特别是公元392年东晋孝武帝时期铭文砖为古窑址及古墓葬断代提供直接证据,为探讨六朝时期窑炉形制演变、生产工艺、生产模式、产品流通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嵊州是浙江省内汉六朝墓葬的重点分布区,囿于砖窑发掘材料较少,墓砖来源至今尚不明确,而嵊州缸山村遗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