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专栏的第一位“文艺中年”。前几天,父亲对我说:“写写我的朋友老刘吧,他的经历令人唏嘘,但又那么有力量。”老刘全名刘成伦,父亲认识他有近10年了。从天之骄子到落魄乡员,再到调解能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或许人生的奥义,便是一次次起落间的勇气与坚持。
执笔起行
从小县城考入北大再奔赴绍兴
在印象里,这位刘叔叔身材宽厚,戴着一副眼镜,朴实中带着几丝儒雅,对人总是笑呵呵的,如今苍老许多,头发几乎全白了。大隐隐于市中,似乎看不出特殊,可我总觉得,他是一位“侠士”。
回顾这些年,他笑着引用了刘禹锡的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颇能反映我一路走来的人生感悟。”而我想起了刘禹锡诗自称:“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虽然古代山东与现在地域划分有所不同,但山东人确实自古便有不屈向上和豪义志气的名声。1973年,刘成伦出生在山东青岛的小县城莱西,从小聪颖,考试对他来说是件容易事,但家境贫寒,他人生的开端就是从谷底向上爬的过程。
最初,刘成伦以青岛第一名的成绩读了县里的师范学校,十五六岁的他开始接触到教师的必修课——书法,少年的意气奋发与不甘,在他笔下化为稚嫩的墨痕。如果接受了这份“落”,也许一辈子只是一位偏远地区的普通教师。然而瑰玉的光辉是无法掩埋的,3年后,他拿到了全校唯一保送到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的名额。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心气,他慢慢“起身”,走出了老家的农村。
“我想读北大的研究生!”他又开始直面自己对于顶尖名校的执念,同时对于爱思考的年轻人来说,能解答人生本质问题的哲学,一直有着一种巨大的魔力。之后,他以专业第一名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小县城飞出了金凤凰,他带着家人的希冀,激动地奔赴首都渴求一片新天地。
1997年,悠悠未名湖,巍巍博雅塔,春风得意马蹄疾,热情潇洒的刘成伦成为了北大97级研究生支部的书记、研究生会的宣传部副部长、校长办公室助理,仍是这名校里的佼佼者。北大百年校庆专门做了一本纪念册,他替校长和书记写序言,并一字未改。他还用书法书写海报和通知,墨香传遍整个燕园。
但此时,他学习的脚步却慢下来了。原本读哲学是希望能解答自己的疑惑并帮助他人,但进入专业领域后,一切似乎只跟晦涩的学术有关系。刘成伦意识到自己应该停下来,到社会上去历练几年,边工作边继续思考。最终,他放弃了去读博士和北京空军政治部工作的机会,接受浙江省委组织部的招录,去往遥远的南方。
2000年,27岁刚毕业的刘成伦风华正茂,作为绍兴市第一批高学历人才引进,未承想却迎来“第二落”。“说实话,刚开始蛮失望,那时候绍兴城还远没有今天这般模样,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他刚来时,在当时的灵芝乡担任行政助理,在异地有着壮志无处酬的失落,此外南北方语言差异很大,绍兴农村老百姓大都用方言交流,为了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刘成伦从书店买来《绍兴方言》和莲花落的碟片,天天学,直到两个月后,硬是努力过了听力那关。
一年后,他被调到北海街道担任副书记,从事社区工作,他善于思考,采用了超前的村居共建理念,实现优势互补。之后又担任共青团越城区委书记,创新性地成立越城区青年创业联盟,还建立全国首家“相亲集市”,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2006年后的6年,他在越城区农林水利局担任副局长,跑遍整个越城,把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库全都修了一遍,并投入环城河整治清淤和“五水共治”工程,为古城水利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听着这众多经历,感叹于他不断创新与付出的努力,让青春点亮在绍兴的各个岗位上。同时在这个书法之乡,刘成伦向本地名家老师学习,一笔好字也是越发熟练。
泼墨留香
用10年还清债务,调解上千件纠纷
如果说先前的“落”只是小小考验,接下去的事件则是沉重打击,让他彻底陷入了人生至暗时刻。
他在越城区农林水利局时,一位农村企业家想去银行贷款周转,需要人帮忙担保。“他来找我,我一开始是抵触的,但想帮助这些农村企业发展起来,而且对方读的书也不少,很有思想见解,作为朋友,我就陪着他去了。”刘成伦没有动用任何职务便利,以个人名义替对方担保,如果公司盈利,他得不到一分钱的好处,如果负债,则需要共同偿还。
2013年,刚去越城区司法局任职的他遇上天降噩耗:担保的那家企业破产了,作为担保人,他需要偿还150多万元,一笔巨债砸在了头上。再加上当时工作上的一些其它波折,最终他选择辞去职务。命运仿佛一场巨大的玩笑,明明前程似锦,但突然间人生尽毁、一无所有。
在无边无际的痛苦黑暗中,刘成伦也想过自暴自弃,但最终选择挣扎着向前。“确实后悔啊,当时一下子热血冲动了,年轻人还是别学我呀。”刘成伦回忆起来自嘲道,他没有逃避,选择全力承担,只是如今仍对家庭感到愧疚,感谢妻儿的不离不弃。
每日醒来,反而希望现实是一场梦,文字无法描述这10年的艰辛。第二年,他选择到边远的基层重新开始,成为东浦街道司法所的助理员和杨川村的驻村指导员。当时村子很乱,满是各类纠纷,前任村干部刚刚离职。
他嫉恶扬善,同时也学着耐心调解。像前些年一项工程造到一半,说不造了,工人们的工钱咋办?他和同事们没日没夜调解了一个多星期,最终帮大家拿回了钱。还有村里拆迁、信访化解,桩桩都是难办的事。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这10年里他调解了上千件纠纷矛盾,有着90%以上的成功率。有空就会和大家唠嗑谈心,他参与物色并推荐优秀村民担任村干部,还以杨川村为原型创作了20万字的小说《杨村》,想为人们留下一些经验和思考。他沉到了最底层的土地上,却感觉心安了,像一片茶叶般慢慢舒展泡开。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和村干部一道,用多年时间把一个上访村、问题村转变为红旗单位、五星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村。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热心肠“老刘”,在2020年,他还被评为“绍兴好人”。
杨川村走出了独特的发展路子,村集体年收入超过500万元。而刘成伦也用3650个日夜,在2023年还清了所有债务,那块压在身心的巨石终于消失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之后,越城区司法局召唤他回去,他参与组织成立了新的越城区调解协会,担任会长,与全区调解员共同努力着。“这两年在局领导的部署推动下,诉源治理成效显著,前几天刚成立了会会通商事调解中心,争取到了全省试点。”他自豪地说。
刘成伦的作品。
这一路磨心,他的书法水平也突飞猛进,飘逸优美、收放自如,加入了中国书协。作为越城区书协副主席,经常义务为村民们写对联、讲解传统文化。他告诉我,书法必须用宣纸粗糙的一面写,摩擦力越大,笔力才能嵌入纸中、入木三分,人生也是如此,或许一切阻力皆是磨炼,不逃避、不埋怨、不后退。
而我想,书法是黑白之间的艺术、成败悲喜之间的悟道。亦像是侠士执剑,有人在沉默盲从中归于尘土,而有人在战斗中找到不朽。作为“侠士”的老刘,笑呵呵地从白墙黛瓦的青石巷穿过,挥挥衣袖,潇洒而去,前方山高水长,来日光明灿烂。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刘成伦褪尽浮华,但初心不改。何为人生,生而何为?当年在博雅塔旁求学的迷茫青年,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文其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