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二批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越城区“蕺山书院复兴活化”和“黄酒小镇建设”两大项目入选。“蕺山书院”“黄酒小镇”为何能入选?两地如何激活文化基因,赋能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两地有何鲜明基因?
蕺山书院、黄酒小镇有哪些鲜明的文化基因和中华文明浙江标识?
“从传承上说,黄酒小镇内至今仍保留着鹤兴、汤源元等诸多著名老字号酒坊;黄酒小镇内酒仙会市、开酿封坛等数十个民俗活动得到保护并传承;越剧、绍剧、莲花落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这里百花齐放。”黄酒小镇管委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黄酒小镇建设项目之所以能入围浙江省第二批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在于重视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黄酒小镇内,中华文明浙江标识鲜明。黄酒小镇的黄酒基因资源丰富,享誉国内外,早在南宋时期,东浦的酒就进入宫廷;明清时期,东浦酒坊获孝贞匾额,清乾隆御赐金爵商标,为东浦酒提笔写下“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这里还有全国文保单位徐锡麟故居,省级文保单位热诚学堂旧址,市级文保单位同泰当铺、久安洋龙局等。
“蕺山之学,始于戒珠。宋乾道间(1165-1173),北宋名相韩琦六世孙韩度隐居戒珠寺并设斋讲学。”绍兴市名城景区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浙江印发了《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将传统书院复兴活化列为部署的八大行动之一。蕺山书院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古代书院。早在南宋乾道年间韩琦六世孙韩度隐居讲学时称“相韩旧塾”。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刘宗周迁居蕺山脚下,在此地讲学授徒,并创立了著名的蕺山学派。历经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更迭,蕺山书院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培育了众多文人雅士与杰出思想家。该书院和刘宗周学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每年都有许多游客特地来寻访。学者专家和政府层面都很重视蕺山书院的复兴、发展。
如何激活文化基因?
越城区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越城区“蕺山书院复兴活化项目”和“黄酒小镇建设项目”申报成功,将进一步激活其文化基因,使其焕发当代生机。
蕺山书院方面,近日刚成功举办浙学渊源蕺山书院活化传承座谈会暨刘宗周《人谱》新书发布会,国内及本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就复兴大计展开讨论。目前正致力于围绕“蕺山学派”与“蕺山书院”两大主题,对书院进行全新布局与整体建设。通过整合王羲之、刘宗周、黄宗羲等与蕺山书院紧密相关的文化名人资源,开发具有独特魅力的蕺山书院主题IP,精心打造“蕺山讲学”研学游课程及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
黄酒小镇更是在传统融合现代,革新文商旅融合场景,为文化基因提供优质土壤上不断出新,发展古镇生态游、传统文化游、工业创新游和智慧品质游等多种旅游形态,促进文旅产业持续融合。景区规划了黄酒文化体验、婚庆产业链、水路光影秀、沉浸式演绎秀四大特色业态,重点打造了黄酒小镇展示馆、绍兴黄酒精品馆、民国风情街、《梦回越王箪醪劳师秀》等一批重点项目。同时,建立酿酒、花雕、扯白糖、香糕制作等大师工作室和非遗工艺场馆,以“酒坊工艺+文化体验”为核心复建酒坊基地,致力于创新还原传统酿酒作坊场景与技艺。
“黄酒小镇将立足古运河之畔和黄酒之源的文化优势。自开展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小镇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黄酒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锚定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高地的总目标,以做强酒产业、酒文旅、酒贸易、酒阵地为核心,串联浙东运河文化园、黄酒小镇两大文化IP,持续讲好运河边的黄酒新故事。
■新闻背景
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
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印发《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面建成浙江文化基因库,绘制完成重要文化基因图谱,聚焦浙籍名人、浙学书院、浙风古韵、浙传典籍等8个重点领域,培育良渚文化、宋韵文化、上山文化、黄帝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阳明文化、丝瓷茶文化、古越文化、吴越文化等10个以上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100个以上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形成若干熔铸古今的文化成果,使中华文明浙江标识更加鲜明。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殷俊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