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风劲潮涌!绍兴首夺省“科技创新鼎”,秘诀何在?

2024-12-18 14:58

来源:


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唯变不变。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殷殷嘱托,久久回荡,催人奋进。一年来,绍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与先进制造业强市“4151”计划高效融合,全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成改革标志性成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绍兴首夺省“科技创新鼎”,并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有力引领绍兴经济破浪前行。

以“创”开路、以“新”应变,一曲“创新突破”的战歌贯穿全年。

企业突围,彰显“智造”实力

当前,绍兴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仍面临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闯关破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未来,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打通通道,创新主体是“动力源”。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绍兴企业瞄准市场所需,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下真功苦功。

做创新药不易,行业内用“3个10”来形容:10亿元以上的投资、10年以上的时间、10%以内的成功率。“企业要走长路,总归要创新,就算冒险也是必要的。”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钢说,企业坚持把每年营收的10%左右用于研发,同时砍掉了一部分原料药和仿制药项目用来支持创新药的研发。

从2010年启动研发,到2023年获批上市,再到今年3月第一批新药从生产线走向市场,14年的创新长跑,京新药业最终研制出地达西尼胶囊,打破了国内16年来没有治疗失眠的创新药上市的局面。

面对沉疴顽疾,绍兴企业做强产业家底,用新技术、新模式唤醒焕新传统产业。

身处全国纺织产业链最全的柯桥,织造企业的上下游完整而畅通。而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却瞄准“全链化专精特新的研发生产”,逐步摆脱对上下游代工厂的依赖。

“由于没有全链自主生产能力,我们吃过不少外加工的苦头。”东进新材料副总经理谢国炎说,比如染整环节,海外环保要求染料和助剂不含氟,但代工厂的产线存在不同批次间用料残留,这样生产出的成品容易被客户检测为不合格,“我们必须自己做”!

东进新材料开始向全链化进发,相继引入染整、化纤等合作商,更大手笔投入2000万元建成创新中心,从“卡脖子”的材料研发入手,力求更快响应客户的创新需求。“现在一接到订单,能实现三天设计打样、一周出小单、两周批量出货。快速反应加上高精度品控水平,牢牢‘黏’住了中高端客户。”谢国炎说。

面对市场激流,绍兴企业主动走出去、引进来,以“开放式创新”融入全球创新链。

“不出海就出局。”在当前全球需求收缩的大背景下,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不降反升,董事长胡仁昌认为,“走出去”效果显著。

2014年,捷昌在美国建厂,极大降低了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的影响;2020年,马来西亚工厂投产,在新冠疫情期间生产供应不受影响;今年,匈牙利工厂年底即将投产,捷昌将大刀阔斧地开拓欧洲市场……

在胡仁昌看来,“开放式创新”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通过联合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二是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吸附力。

将创新“置顶”。我市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国有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力量,让企业站上科技创新“C位”。

今年以来,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96家,完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审核认定1824家,新增市级科技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1家。26项科技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41家企业上榜2024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其中10家企业上榜百强,百强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企业已然成为绍兴科技创新最活跃的“试验场”。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成为绍兴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6.5%,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1.5%和31.0%。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创新驱动这场竞赛中,不甘落后的各类创新主体,正在跑出“加速度”。

产研结合,点燃“新质”动能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转”起来,从“实验室”走进“大车间”、融入“产业链”、奔向“大市场”?

我市以“用”为导向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以需定研、以研促产,持续做大基础研究,加速科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激活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以打造绍兴科创走廊2.0版为牵引,构建核心区面积约188平方公里的高密度高能级科创带,高水平建设五大科技城、十大创新基地、十大创新设施建设,形成市县联动、错位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

目前,绍兴科创走廊集聚各类创新主体7600多家。2024年已实施标志性工程10项、重点建设项目96项,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277.6亿元,投资完成率达93.1%。一大批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从科创走廊喷涌而出。

11月11日12时03分,由诸暨浣江实验室孵化企业——众星志连(诸暨)航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浣江1号”智能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在国内首次实现微纳卫星之间空中组网。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高能级科创平台正塑造绍兴发展新优势。

“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实验室以航空航天领域重大产业需求为导向,承担了31个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浣江实验室主任助理金台说。2024年上半年,诸暨市航空航天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2.63亿元,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创新,让历史的醇香与科技的火花璀璨交汇。新成立的浙江传统绍兴黄酒科学研究院联合本地头部酒企,以及中科院微生物所、浙江大学等优势科研单位开展绍兴黄酒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去杂醇指标及控制技术、“传统黄酒生麦块曲智能化仿真制曲系统”等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绍兴发布黄酒QC成果11项,通过质量改进创造经济效益超过700万元。黄酒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入选省重点实验室,越城区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

以研发创新拓展新空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07%,同比提升0.36个百分点,两项数据连续4个月均列全省第一。

投入增加带来的“裂变效应”逐步凸显,高能级创新平台喜报频传:全市35家共建研究院累计引进全职科研人员近1500名,主持、参与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08项,促成技术交易额近10亿元,孵化企业394家。5家共建研究院获全省高校地方研究院年度评估“A档”,数量居全省第一。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列入全省十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先进微纳传感技术等3家实验室入选全省重点实验室,绍兴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入选首批省级集聚区名单。

加速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绍兴环环跟进,步步为营。

作为产品投产前的试验,中试是迈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围绕集成电路等领域,绍兴创新推出《中试项目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布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4家,建成场地12万平方米,布局试验设备900余台,集聚研发、工程人才300余名,开展中试服务65项。

“多亏了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我们的产品才顺利通过中试,即将进入生产环节。”在上虞区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玮博杰生物材料(浙江)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钢正在查看最新试验数据。为保障中试项目更快入驻基地,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实施项目多部门“一站式会审”,立项时间从18个月压缩至3个月。

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支点”,通过市场化运作找到“杠杆”,“撬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绍兴努力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改革加持,催生“裂变”质态

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号召,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年来,绍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开放生态。

铺设“快车道”,让创新因子充分活跃起来。

深化全省唯一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试点,率先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构建完善“六个协同”“六张清单”“十大试点”工作机制,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综合评价办法。绍兴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2024年绍兴试点评价结果为优秀,得分居全省地市级第一位。

出台全省首部关于人才发展促进的综合性地方法规——《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以法律保障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高规格举办绍兴人才周、“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大赛等,形成尊重人才、激励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打掉“拦路虎”,让科技创新走上大道通途。

作为一站集成的助企平台,今年7月,嵊州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揭牌启用,将分散的企业服务内容系统打包成200多项可办理业务,实现涉企服务由“多头分散”转变为“一站集成”。目前该中心已服务规上企业近200家,如竞逐新能源汽车新赛道的比亚迪、引领智能化高端厨电产业的亿田、开创“工业化养蚕”的巴贝……

推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绍兴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落实落细民营经济“33条”,突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导向,升级企服中心线下线上服务平台,完善“15分钟政务服务圈”,健全政企沟通机制、民企权益保护机制、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针对科技产业“两张皮”、人才评价“一刀切”、产业人才供需“不匹配”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出台全省首个加快“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10条专项政策,聚焦政策边际盲区,在短板上精准施策。

护航“追梦人”,让每一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绍兴滨海新区,致力于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打造更为高效、灵活、开放的人才创新生态。成立全省首家开发区级的国有人才发展公司,创新“基金+”引才驱动运作模式,实质性运作50亿元人才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天使直投、市场跟投等个性化服务。

人才科技项目“一评两认”、公司法人举荐制、科技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高层次人才“编制池”、柔性人才“区域互认”……加强人才激励约束,推动人才交流共享,引导人才潜心科研、专心干事,一系列改革指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环境。

重重关山待飞渡,破浪斩棘再登阶。创新路上,绍兴大步向前!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晶锦 张诗纯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