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的深入推进,各地将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场所纳入小区标配的基础设施,增建、改建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的工作正在全面铺开。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小区存在建设意愿强却落地难、建设投入后使用率不高等问题。
居民意见不一,缺少启动资金
有小区遭遇“落地难”
“今年5月,我们小区曾经张贴公告说要新建地面的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现在看来是搁浅了。”家住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信达银郡小区的住户胡女士说,这段时间就连小区业委会都解散了,更是无人牵头推进。
信达银郡小区因架空层停车乱象曾被列入“整治名单”,早在今年初,不少业主就提出在小区地面新建露天充停场所,但涉及到调整地面绿化等公共空间,在推进过程中有一定阻力,至今未落地。而城南街道凤山名园小区由于缺少建设公共充停场所的启动资金,项目也一直无法推进。
今年4月起,各地为解决建设资金落实难、选址难等问题,不断探索新路径。记者从上虞区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了解到,目前,上虞区通过“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商业运作”模式在2个试点小区成功新建充停场所。
8月13日,上虞区曹娥街道博文新村,8个新充停场所正在施工建设。“这批充停场所由国企‘兜底’、消防指导,进展顺利,预计月底有200个充电口能完工落地。”上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前期联合上虞区城建集团、上虞区消防救援大队等设计单位和相关部门组建专家组,对住宅小区、高层公共建筑“现场把脉”,并择优选取安全、便利、合规的建设点位。
截至目前,上虞区已完成299个住宅小区的现场踏勘工作,计划将在2年内新增电动自行车充停位1万余个,为后续全域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建设充停场所奠定基础。
挺过“落地关”
使用率却低
市民呼吁“再破价”
除了充停场所因意见不统一、资金不到位等问题难落地之外,不少已落地建成的充电桩也有成“摆设”的尴尬。记者发现,在灵芝街道金邦·汇馨湾小区2幢楼下设置有20余个充电桩,现场停放有17辆电动自行车,只有1辆车正在充电。“小区里更多是单方面满足车辆停放需求,我的车一般两三天充一次电,有时候想挤进去充电反倒没位置。现在鼓励员工‘满电回家’,我索性都在工作地充电。”居民樊女士说。
据了解,越城区现有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1600余处,充电口近3万个。一位在绍兴从事充电桩运营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便征得各方同意,挺过了“落地关”,使用率低也是一个头疼问题。“经过前期摸排,今年6月底,我们团队在绍兴一安置小区新建近120个充电口,投用后的首日收入只有6元。”该负责人说,每个小区充电桩的使用情况不同,使用率的高低和小区的入住率、入住群体、居民意识以及是否有车库车棚有直接关系,目前来看,整体使用率偏低。
“以往小区充电桩量少,而入驻的充停场所多由第三方公司运营,考虑到进场费和运营维护费用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如今充停场所越来越多,基本上各小区都有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有没有降价的惠民空间呢?”在滨海新区马山街道务工的郑先生说,希望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让电动自行车充电更加方便、经济。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马冰雪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