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老绍兴,今更兴,融杭联甬接沪大招不断!

2024-06-11 15:06

来源:

老绍兴,今更兴。

今年一季度,绍兴凭借GDP7.8%的同比增速排在浙江第一、长三角第二。近年来,绍兴增速凶猛。2021年,绍兴的GDP增速达到8.7%,排在全省第三位;2022年,绍兴凭借4.4%的增速保持住省内前三。去年,绍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9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绍兴的“秘诀”,是“跳出绍兴发展绍兴”。今年3月,绍兴发布《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7年,绍兴融杭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初步实现融杭重点区域与杭州中心城区同城发展。规划中的融杭时间表,与绍兴此前定下GDP破万亿的目标基本一致。早些时候,绍兴提出,到2026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在冲刺万亿GDP之际再度“加码”融杭,是绍兴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步大棋,旨在推动杭绍“双向奔赴”,在浙江乃至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上不断协同发力、输出动能。

2018年,绍兴印发《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2018—2020)》,首次提出构建“融杭联甬接沪”的区域发展格局,今年的绍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化融杭联甬接沪”。从原先夹在杭甬之间担忧“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如今逐渐成为融杭联甬的“金扁担”,绍兴的雄心不止于此。下一步,绍兴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科学谋划落实绍兴融杭联甬接沪战略举措,高水平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创新联动,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

多年来,绍兴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和珍珠、黄酒两大历史经典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比重一度超过60%,民间戏称绍兴有“三缸”:染缸、酱缸、酒缸。回顾过往,1978年,绍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8.3%,到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52.5%,绍兴无愧“工业大市”称号。

如今,制造业基础仍在,但风景大有不同。翻看今年一季度成绩单,传统产业稳住了绍兴经济的基本盘,十七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0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4.3%。同时,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系列细分指标尤为“吸睛”: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8.1%、8.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分别为39.2%、50.1%、31.9%。人工智能产业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11.7%,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发展势头。

再将视野拉长一些,会发现绍兴清晰的成长路径。近年来,绍兴紧紧围绕“4151”先进制造业强市计划,坚持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并加紧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驱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绍兴不仅踩对了风口,还落户了一批大项目,持续推动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在柯桥,建信佳人再生绿色新材料项目,通过独特的分解技术,将废弃纺织品还原成小分子,经过高精尖技术手段重新制成新的具有高品质、多功能、永久循环性的再生新材料;在诸暨,弘飞空天超音速大机动隐身无人飞行器研发、制造基地项目,集新型智能无人飞行器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总装总测等为一体,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高端无人机研发及装备产业基地;在嵊州,主打商业卫星应用的浙江蔚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商业红外气象卫星研制,填补了国内商业红外气象卫星研制空白。以上种种,都为绍兴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大动能。

新昌万丰飞机

聚焦创新联动,绍兴不仅修炼内功,还积极向外借势,参与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中,明确将以绍兴滨海新区、柯桥经开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为主体,在制造业方面加强与杭州钱塘新区、滨江高新区等平台统筹联动发展,重点在集成电路、纺织化纤、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开展深度合作,合力打造杭州湾南岸产业创新带。

芯联集成

此前,绍兴科创大走廊已与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加快共建战略联盟,并与上海成立长三角政产学研联盟。作为杭甬“双城记”的“关键一子”,绍兴对于加快构建高度互协的沿湾经济网络和杭绍甬产业创新带都将带来巨大的提升作用。接下来,绍兴计划高标准建设绍兴科创走廊2.0版,深度融入长三角科创走廊,全力推进鉴水、金柯桥、镜湖、滨海、曹娥江五大科技城建设,打造十大标杆性共建研究院,加快绍兴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促进创新基地、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联动发展,深化人才交流服务共享,合力打造杭绍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内聚外联,强化大平台大通道协同

近代以来,地处浙江发展“双核”杭州、宁波之间,绍兴曾长期面临“成长的烦恼”。

早在世纪之交时,多位绍兴本地专家就曾呼吁“改变打法”,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打破地域和观念上的限制,主动接受辐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与杭甬融合发展,“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杭绍甬成为一个基本匀质的区域经济整体”。绍兴市人大曾做过一项关于绍兴在区域竞争中的态势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着重提到绍兴“市区体量狭小、城市经济规模较小的问题由来已久”,“对下辖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区域竞争形势相当严峻”。从战略来看,长三角要“先行”,处于三大城市中间枢纽的绍兴更须“早起”。回过头看,这可能是绍兴“融杭联甬接沪”战略的雏形。

除了与杭甬之间的“双向奔赴”,绍兴与隔杭州湾相对的上海,历来多有亲近。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鲁迅生于绍兴,晚年曾长期居住于上海的山阴路附近,而山阴正是绍兴的旧称,也预示了两地间割舍不断的联系。曾有文史专家检索1996年出版的《绍兴市志》中的地名索引,发现与上海有关的条目多达350多条。后来的乡镇企业初创时期,不少上海来的“星期日工程师”利用休息日到绍兴指导生产,促进了绍兴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看来,向上海“借智”也是绍兴发展的诀窍之一。比如1999年,曾经的上海“星期日工程师”任世瑶,就促成绍兴上虞的第一家上市公司。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绍兴加快新质产业链沪、科技人才融沪、全域开放接沪,2019年1月,绍兴在沪举行长三角一体化·绍兴(上海)合作推介活动,后续多次举办“上海·绍兴周”活动。2022年开始,绍兴在上海设立招商引智办事处。现在,绍兴人在沪创办企业2万余家,在沪企业联合会直属注册会员就有1000余名,绝大部分在上海有办事处或研发中心。

对绍兴来说,选择融杭联甬接沪,既是形势所迫,又是大势所趋。其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深化“内聚外联”、放大“同城效应”。其中,市域融合提质是前提,尤其是加快三区交界区域融合发展,提高中心城市能级。绍兴将借鉴杭州三江汇等未来城市实践区经验,精心打造绍兴镜湖、滨海、鉴水科技城等未来城市先行区块。同时,绍兴还在积极谋划现有平台的整体提能。比如,梯度培育“2(2)+6+N”平台,强化绍兴滨海新区与杭州钱塘、宁波前湾协同发展,高标准建设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着力培育总部经济、跨境电商、航空物流、商务会展等枢纽经济、流量经济、门户经济。

镜湖新区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有了“杭州空港+宁波海港”两大门户枢纽融合互补发展的加持,绍兴有机会将再次腾飞。近年来,绍兴已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花了大力气。2021年,连接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的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开通运营,绍兴“融杭”开启新篇章。2022年,杭绍台高速全线建成通车,杭绍甬全域一体的交通网络迎来跨越式升级。接下来,绍兴还将上马并提速一批交通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甬金高速绍兴段、诸永高速直埠至街亭段扩建工程、柯桥向前作业区曹娥江码头等项目,加快轨道交通二期及1号线支线、机场高铁绍兴段、杭州中环柯桥段等建设,做深杭诸市域铁路、鄞州至宁海高速西延(新昌联络线)等前期,加快构建“市域30分钟、杭甬30分钟、上海60分钟”交通圈。加快推进曹娥江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优化内河集装箱码头项目布局,打造绍兴内陆水运港与宁波舟山港联动发展新格局。

越东快速路、山会高架路

品质可感,强化生活圈服务圈协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对绍兴来说,无论是新质生产力的布局,还是融杭联甬接沪的战略选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不仅要让市民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红利,还要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种种向往。

人民城市,文化是应有之义。绍兴一直以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荣。长三角一体化为绍兴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绍兴是长三角文化IP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绍兴黄酒品牌

今年,绍兴将继续坚持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深化古城保护利用,加强大运河综合保护传承,谋划实施百亿级河城共生重大项目,推动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串珠成链、双路绽放,持续推进阳明文化、黄酒文化、中国越剧之乡等8个首批浙江文化标识项目建设,举办好“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越酒行天下”“大师对话”等活动。同时,深化“一廊三带”建设,加快陆游故里等项目开发建设,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此外,绍兴还将深耕长三角旅游市场,开展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城市宣传推广活动,推动长三角城市间开展区域合作,共建文化旅游精品游线、游客互送机制等,绘制杭绍甬旅游“一张图”,联合探索推出畅游杭绍甬惠民“旅游护照”等产品。

新昌下岩贝村

近年来,绍兴扎实做好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落地应用工作,推动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实现两地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办理、一次办成”,124个事项实现长三角通办。在此基础上,绍兴计划探索政务事项通办。例如,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级试点,建立政务服务合作机制,创新政务服务供给模式,不断拓展合作内容,探索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跨省联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围绕公安、教育、医疗、社保、民政等重点领域的政务服务高频事项,不断拓展长三角通办领域,逐步增加通办事项。

此外,绍兴还携手沪杭甬,以便利共享为基础,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异地同城行动,加强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从共建到共享,“民生事业幸福圈”日益丰富,给居民带来“不是同城、胜似同城”的感觉。去年的杭州亚运会,绍兴是承办比赛项目最多的协办城市,足以看出杭绍同城效应。此前,杭绍地铁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乘”“同城待遇”;杭绍甬三地通办协议签订,新增三地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个人二手房转移登记等7个异地通办事项等。今年,绍兴将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人民医院绍兴医院)、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投入运行,创新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模式,打造跨区域医疗联合体。争取杭绍甬建设区域性产教联盟,开展产教学一体化协作。推进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建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绍兴校区,加快建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谋划合作新办浙江工业大学绍兴校区(鉴湖高等研究院)。建立杭绍甬异地就医联动核查机制,探索优化公积金异地互贷,不断拓展公共交通、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景区旅游优惠结算、文化体育场所通行等。

(越牛新闻综合自解放日报)

作者: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