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深读!绍兴造中国首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升空背后的故事

2024-05-23 14:34

来源:

坐标上海,苏州河畔,晚霞初升,乍浦路桥上车水马龙,而相隔不远的蔚星科技实验室内却格外安静。车治川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各项数据,此时距“星环号·南信大星”发射成功已经过去了24小时,他早已投入到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科研工作中。“昨天发射后不到1小时,卫星就有数据传回来了。”车治川兴奋地介绍。

北京时间2024年5月21日12时15分,绍兴嵊州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浙江蔚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蔚星科技”)自主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星环号·南信大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作为蔚星科技的卫星总设计师,车治川也是“星环号·南信大星”研发团队的骨干成员。

昨天下午,记者专程赶赴上海,探访“星环号·南信大星”升空背后的故事。

400天,3000多项测试试验

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88号中美信托金融大厦西塔三楼,是目前蔚星科技实验室的所在地,这个约100平方米的实验室,正是“星环号·南信大星”的研发基地。

从研发立项,到发射成功,将近400天的时间,车治川和团队在这里共对这颗卫星进行了3000多项大大小小的测试试验,平均每天就要进行7个实验,直到21日在直播中见证卫星成功进入轨道后,车治川才稍微松了一口气。“一半惊喜一半压力,首发星的成功,只是迈出了公司红外卫星星座从落实部署到应用探索的第一步。”车治川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从1颗到200颗,甚至更多。”

在实验室门口,放着“星环号·南信大星”1∶1还原的模型,车治川向记者介绍,这颗重56公斤的卫星上,携带着AI实时处理等多项新技术,“卫星数据不断传回来,我们通过核心算法反复训练卫星对特定目标的识别能力,对管控目标潜在的风险起到重要作用。”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蔚星科技布局红外赛道、开启中国首个商业红外星座工程建设的关键一步,如果接下来数据测试都达到预期水平的话,那将对公司批量生产红外卫星、开拓广阔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蔚星科技是一家集卫星设计、研制、数据应用与星座运营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企业,由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建宇担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主任沈学民担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走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创新之路,积累形成了一批商业卫星总体设计、星务控制、仿真计算、星上AI和数据应用方面的先进技术、先进算法。

此次蔚星科技战略布局的国内首个商业红外星座,将由超200颗低轨小型红外卫星组成,旨在实现全球覆盖、高频重访、星上处理、星间传输和商业化运营,为应急、林草、环保、电力能源、气象、金融机构等广大用户提供卫星数据的互联网式服务。该星座将特别针对全球山林野火监测和温室气体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与技术支撑,实现早识别早预警早扑灭,有十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谋划在嵊州年产100颗卫星

拟利用在嵊州经济开发区现有厂区,建设一座占地约5万平方米的商业卫星“超级工厂”作为蔚星科技的生产基地。“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微小卫星100颗以上,届时在这个工厂里,将可形成研发、生产、组装、试俭的完整闭环。”蔚星科技副总裁万林涛介绍,接下来,公司红外星座项目批量化生产的组网星,所有试验和总装等工作都将在嵊州基地完成。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在国家政策、技术创新、市场需求、资本注入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产业已初具规模,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新动能。早在2014年,蔚星科技CEO李栋就敏锐捕捉到商业航天的未来市场,因此,作为国内首批商业航天企业之一,蔚星科技早已开始布局自己的“星座蓝图”。

谈到把总部设在嵊州,还有一段机缘。原来,蔚星科技CEO李栋正是绍兴人,一直想找机会反哺家乡。在实地考察中,他特别留意绍兴以及浙江在商业航天发展上的产业链及规划布局。无论是绍兴空天经济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和前景,还是周边区域商业航天的基础配套都非常合适,而且绍兴的营商环境极佳,落户嵊州可谓水到渠成。

对蔚星科技来说,发展商业航天是一项必须与时间赛跑的事业。万林涛认为,目前商业航天产业链相当长,从零部件到整机组装,到测运控,再到发射、数据应用,辐射带动的产业范围非常广泛。落户嵊州后,公司将作为链主企业,联合绍兴乃至周边相关企业共同发展,推动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链在绍兴“起飞”。

精准服务中小企业 

在“星环号·南信大星”上,还“搭乘”着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正是古越龙山绍兴酒有限公司开发的高端产品“只此青玉”。接下来,蔚星科技将为古越龙山提供卫星技术服务及监测数据,对黄酒水源地的水、糯稻等原材料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还将在黄酒销售、品牌策划上提供红外监测数据的支持。

优质的糯米、清冽的鉴湖水以及独特的酿制技艺,是酿造绍兴黄酒的“三大法宝”。绍兴市农科院糯稻研究所所长宋幼良已经与糯稻打了10多年交道,他认为,原料是保证黄酒品质的第一环节,优质高产的糯稻品种对高品质黄酒酿制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有精准的监测数据赋能,绍兴糯稻和黄酒品质将会有一个整体提升。

“多、快、好、省”必定是诸多商业航天企业追求的极致目标,而这个目标背后,需要研发团队一次次的自我突破。从2023年1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蔚星科技始终坚持在研发过程中“边实验边生产边改进边突破”,所有系统实验并行开展,实现技术快速迭代。在万林涛看来,目前“商业航天”处于齐头并进的状态,原来一颗大卫星的成本往往高达上亿元,现在很多民营商业卫星都尽力把成本控制在一两千万元,这也倒逼着商业航天公司想尽办法用技术换成本。

蔚星科技副总裁万林涛

“成本控制是王道。”今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产业化提速。要实现好的发展必定要找准数据运用的‘赛道’,因此公司一直在努力尝试寻找新的应用场景。”万林涛介绍,目前公司还在与其他食品、饮料行业对接,努力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行业。接下来,公司也将以红外数据为绍兴众多传统产业、经典品牌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科技赋能和数据支撑。

绍兴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星空之城”

越牛新闻记者 张诗纯

5月21日12时15分,我国首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星环号·南信大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由我市企业——浙江蔚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标志着绍兴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创出了一条新赛道。

近年来,绍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殷殷嘱托,抢抓机遇、抢先布局,谋划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持续放大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试点优势,加快建设全国低空经济综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星空之城”。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我市围绕“机、星、器、材”重点领域,初步构建了以通用飞机、无人机和低轨卫星为核心,装备制造、新材料和下游应用为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格局,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种类在全省处于前列。

重点企业是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石。当前,我市已经拥有产业链重点企业近50家,2023年总产值超100亿元,处处闪现着科技创新的光芒。在越城区华航信航空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机场放行系统,能保障国内54个机场和近五分之一空域航班的起落安全。在诸暨市,铭感科技(绍兴)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一块仅重2毫克的黑色圆形压敏材料,却能应对航空航天、储能等领域的电池安全问题,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痛点”。而在新昌,浙江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新昌产区,一批批智能植保无人机下线,凭借高效、节能、精准等优势,打开巴西等众多国家市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了让广大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市坚持政策引路、平台支撑、服务为王,加强市级层面系统谋划、资源整合,着力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此背景下,全市各地也依托科技城、产业园区、科创平台等,构建起“产业园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创新平台”的低空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并做好相应的要素配套和政务服务。

日前,在鉴水科技城,绍兴低空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完成总体钢结构框架搭建,预计6月中下旬可完成展厅装修。这一服务中心,未来将建设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为通航飞行提供全联通、全功能、全流程服务,同时,还将建设低空飞行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将航路规划、空中避障、空域管理等低空飞行要素高效贯通。诸暨则充分依托诸暨科技城(海归小镇)、浣江实验室等平台,实现产学研高效融合,目前,已集聚起航空航天领域企业40余家,引进重大项目10个,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在这里能享受人才落户、安置、职称评审、技能培养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引擎。据悉,我市正在谋划推进低空经济“345”发展体系建设,将通过加快布局建设低空经济三大产业园,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四大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建设低空经济五大终端应用场景,高水平推进政策配套、项目建设和人才招引,力争到2030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星空之城”。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梦琪 编辑:傅一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