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书圣故里人气火爆。(记者 梁永锋 摄)
“五一”假期,书圣故里人头攒动,游人如织。身着汉服、头戴簪花、手拿团扇的女子,成群结队,漫步街巷,拍照留影,成为书圣故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古色古香的书圣故里,“文化香”“水乡韵”“烟火气”醉倒了五湖四海客,更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年轻游客的追捧。
老街上有46家汉服店
老街随处可见穿古装的年轻人。
书圣故里西街156号不大的汉服店里,挤满了正在化妆的女子。“竹简、油纸伞、花扇、汉服、簪花等都由我们提供,我们还为姑娘们化妆,还有摄影师跟拍,这两天生意不错。”店主田甜说。她告诉记者,来这里租汉服的大都是外地游客,都想穿着汉服在书圣故里拍照。
一拨一拨的摄影师领着一队队身着汉服的女子在墨池、古桥边、河沿旁拍照。成群结队身穿汉服的女子还在小摊边吃臭豆腐、尝萝卜丝饼。老街一位“老绍兴”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开始,书圣故里游客突然多起来了,穿着古装的年轻人仿佛一下子冒了出来,越来越多。
汉服出租、簪花、跟拍的招牌在书圣故里随处可见。西街82—84号汉唐风汉服出租店里挤满了租汉服的游客。店主陆新兵说:“我从今年3月到书圣故里开店。现在国风潮风行天下,绍兴这里刚刚兴起,正是风口,因此生意不错。我刚来时,书圣故里只有几家汉服出租店,现在大大小小已有46家。本地人开的店有10多家,其他大都是外地人赶来开店的。”
陆新兵告诉记者,之所以有40多家汉服店落户书圣故里,主要是书圣故里太符合古装拍照了。书圣故里是原生态古街巷,原汁原味的老街,与汉服是绝配。这里的河美、桥美、老房子美,历史文化丰富,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一幅活的古镇水乡画卷。西塘等地的汉服、簪花商户,都看中了书圣故里出现的国潮风新特色,纷纷来这里开店创业。
各种拗造型。
好吃好玩有风情
黄酒棒冰、黄酒布丁、奶油小攀、绍兴米果、酒酿圆子……在书圣故里历史街区,随处可见绍兴特色小吃和特产。节假日里,各种小吃铺、小吃店前,围满了游客。许多游人尝着小吃,逛着老街。
咸宁桥下,乌篷悠悠。游客们纷纷在桥上拍照。“快拍快拍,两艘乌篷船快走啦。”有人催促道。丽水周姓游客和她的朋友身着汉服,一头簪花,也在咸宁桥边拍照。这位游客说:“这个古桥和河岸还有老房子,与古风很配,我就是想在这里体验古色古香的美,为青春留下美好的回忆。”她说,自己和同伴刚刚品尝了黄酒棒冰,这里好玩、好吃又有风情,是个好地方。
蕺坊桥边有苦楝树,满树的苦楝花如紫气弥漫,在小桥、流水、乌篷的意境中,令人心旷神怡。身着汉服的游人一拨拨经过。重庆游客李超身着长袍,手牵着身着汉服、头戴簪花的女友,在这里拍照。他说:“看到小桥流水乌篷的意境和老街老巷的韵味,我觉得穿汉服拍照打卡的玩法,很有意思,也很好玩。我和女友去过西安,也曾穿着唐装拍照,但我觉得,书圣故里才是最有味道的地方。”
西街、蕺山街、躲婆弄、笔架桥弄、笔飞弄、斜桥弄,古街古巷纵横,古韵悠悠;蕺坊桥、咸宁桥、题扇桥、探花桥,桥桥古韵流溢。粉墙黛瓦的斑驳,与乌篷悠悠的灵动,形成了书圣故里最好的韵味。
苦楝树下打卡者众多。
市井味烟火气最动人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仿佛蕴含着老街的故事,一座座粉墙黛瓦的老房子散发着古韵。走在书圣故里,厚重的文化历史韵味扑面而来。作为书圣王羲之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留存有戒珠寺(王羲之故宅),还有与王羲之相关的题扇桥、笔架桥、笔飞弄、躲婆弄、墨池等众多遗迹。而在这个老街区里,有探花台门、进士台门、解元台门等,有一代大儒刘宗周的故居及他讲学的蕺山书院,还有蔡元培故居等。原汁原味的民居和悠长的文脉,使得书圣故里有着独特的魅力。
书圣故里总面积约0.8平方公里,有2500多户、7500多名居民住在这个街区。这里除了文物古迹如珠如玉散落在街区,还有越酿工坊、赵秀林铜雕、锡器铺、木雕、根雕、烙画、闲园书场等非遗商铺,许多生活店铺也分散在老街古巷,使这里的文化味与烟火气相融在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历史街区,书圣故里融合名人文化、书法文化、桥文化、水文化和酒文化,散发着文化的芳香。
书圣故里游客中心讲解员李娜告诉记者,书圣故里街区一直进行原汁原味保护,具有原真性特色。近年来,30多位年轻商家入驻书圣故里,开起了茶室、咖啡室及各种工作室,特别是去年以来,泉州簪花店、西塘汉服店纷纷入驻书圣故里,使这里成了战国服饰、民国旗袍、汉服唐装出租地,年轻人纷纷来此打卡拍照。书圣故里还有花筑·奢、拾贰朴宿等多家高档民宿,是年轻人爱来居住打卡之地。
年轻的基因在老街不断“拔节生长”。假日期间,“名城有礼·蕺山市集”在这里举办,青春时尚的气息弥漫在老街,使这里的青春气、市井味、烟火气更动人、更时尚,更有味。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能兵 文/摄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