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枫”景为何这么红?揭秘乡村蝶变的“幕后英雄”

2023-11-06 15:12

来源:

开栏的话:“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60年的传承发展,“枫桥经验”更新迭代,历久弥新,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注重从本地实际出发,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治理理念、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今起,晚报推出《新时代 新“枫”景——探索“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奥秘》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蹲点调研,深入挖掘绍兴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特色方法和经验,展现这一从“一镇之计”发展成为“国家治理之策”制度的魅力和活力。

核心提示:2003年底,浙江省委提出,从各级机关挑选一批党员干部下农村,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派驻一位农村工作指导员,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柯桥区(原绍兴县)积极响应,率先探索驻村指导员做法。20年来,广大驻村指导员薪火相传,不断创新,形成了“干部向一线下沉、情况在一线掌握、力量在一线汇聚、矛盾在一线解决”的工作模式。

一任一重点,后进变先进

9月下旬,阳光依旧强烈,村道上零星有人走过,见了张良都笑着喊一声“张主任”。“总在村里走,都熟络了。”张良说。

张良的名声在外,与他在村里整的“动静”有关。最近一两年,在谢家坞村,特色民宿群、直升机空中观光游、雾耕栽培基地、露营基地等项目纷纷落地运营。“上半年,为管理好雾耕栽培的大棚,打造乡村旅游网红景点,他几乎天天扑在田野里、工地上。”陈志芳说,作为兰亭街道城建办主任,张良的专业技能大有用武之地,“涉及村里的建设事项,他是专家。”

“张主任总能精准协调、指导村里的工程建设,这是我们最需要的。”谢家坞村党总支委员赵铭标说,他们村从一个经济薄弱、荒山杂地、矛盾丛生的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富裕村,驻村指导员要记大功。

这些年来,包括张良在内的前后6任驻村指导员,分别围绕推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村容村貌、化解村民矛盾、打造“网红村”、带动村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接力奋斗,使谢家坞村成长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级经营性收入更是从2003年的30余万元增至2022年的538万元。

在村里的驻村指导员制度传承馆,赵铭标向记者讲述了6任指导员的“工作业绩”——

2003年底,时任原兰亭镇农办副主任的任水泉走马上任。一番摸排后,他将目光锁定在村里的经济问题上。村经济太薄弱,他利用自身特长,很快找到向土地要效益的致富路子。他帮助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并将流转后的土地统一租给专业果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四季鲜果”现代观光农业。

2008年,邵关通接过第二棒。他注意到,村容村貌极差,垃圾随处可见,他找一些乱丢垃圾的村民聊,村民却说“又不是我一家这么干,你还是先管好其他人”。怎么办?邵关通找村干部商量,很快,一项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启动,他负责制订卫生考核制度,做得好的村民给予奖励,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提了起来。

随后接棒的是兰亭街道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章建龙,他积极化解村民矛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土地整理“旱改水”。第四任驻村指导员徐秋佳熟悉党建工作,协助建成驻村指导员制度传承馆。接下来的王江则发挥选调生能说会写的优势,担任起“制度讲解员”和“共富推介员”。张良擅长项目建设,驻村后的重点工作是把项目带进村,带动村民增收。

“指导员工作重点各有不同,但都能结合自身特长,很快融入村的发展当中,压茬补齐短板。”张良说,指导员驻村后,因村制宜出谋划策,为村里发展出了不少好点子,赢得了村两委班子的认可和尊敬。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柯桥区累计派出驻村指导员19批次、5900余人次,覆盖全区340个村,他们牵头落实各类项目2.8万个,为乡村发展争取到资金29.3亿元,不断补齐基层治理、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乡村发展短板。

驻村选“良医”,专治“肠梗阻”

“哪里有后进村,哪里就有陶招贵。”在柯桥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2004年,时任安昌镇社管办干部陶招贵走马上任。这些年,他先后担任柯桥区王坛镇丹家村、腾豪村,安昌街道白洋村、前畈村、安华村的驻村指导员。迎来陶招贵,这5个后进村短则数月、长则几年,都发展成了先进村。“他专治薄弱村,是指导员中的‘良医’。”前畈村党支部书记朱根渊竖起大拇指。

在前畈村,陶招贵一扎就是4年。“一到那儿,我就发现两个自然村中间隔了农田,两头不通,村子怎么搞得好?”陶招贵当即决定——“连心”先“连村”。很快,他就争取到了资金和支持,修建出一条5米宽的连村路,把两个自然村连通。“路通了,村民的心也顺了,村民们称这条路为‘连心路’。”朱根渊说。

如今的谢家坞村。(通讯员 徐罗杰 摄)

离前畈村两公里的是白洋村。这里商户占道经营严重,既脏又乱还堵。陶招贵一“把脉”,开出了“方子”:“这段‘肠梗阻’,得下猛药。”他与村干部商量,采取单个击破到整片带动的策略,让商户往里退3米,并统一打造新店面。“道路拓宽了,秩序变好了,环境也跟着好了。”开了20多年店的朱云来开心地说,门前舒畅,生意也做得舒畅。

丹家村曾是柯桥区最穷的山村。“真的是穷得叮当响,村级集体经济为零,村干部连续多年发不出工资。”陶招贵说,到村后,他整天在村里转,看着成片成片的毛竹,心里有了主意。他发动村民用竹枝扎扫帚。为解决销路,他找到当地教育部门开展扶贫结对。“一年卖出了2万把扫帚。”陶招贵开心地说。

“我家养了几只鸡,陶指导可有办法帮我们卖?”一次走村访户,有村民问他。一个新点子在陶招贵脑海涌现。

一开始,陶招贵选了5户农户做试验,每户养40只家鸡。丹家村海拔高,鸡在高山上生态放养,品质上佳。“我还没怎么吆喝,鸡就卖光了,价格还挺高。”陶招贵说。他又发动全村300户农户养家鸡,试养的5000只家鸡也被一抢专业而空。之后,陶招贵牵头成立丹家家鸡专业合作社,统一打造品牌,“丹家鸡”更是声名鹊起。

柯桥区平水镇宋家店村有位“金姑娘”,几乎家喻户晓。“金姑娘”本名金佳虹,擅长短视频制作和网络传播。成为宋家店村驻村指导员后,她拍摄的一组山村视频,为村庄带来巨大流量,不少人慕名而来。

对此,村民高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让他们感到无奈:“村民收入是增加了,但一到周末村里都是外来车,堵路堵得让人心塞。”

怎么办?金佳虹牵头在村里组建党员服务队、村级物业强村公司,有序管理平王线沿线车辆停放,在村内新建7处配套停车场,交通拥堵难题迎刃而解。

“陶招贵、金佳虹式”驻村指导员,深受村民欢迎。“这与精准选派机制密不可分。”周杰说,组织部门依据选派对象能力优势、性格特点和农村经验,与拟驻村弱项短板、信访重点、民生需求精准配对,通过双向选择、竞争择优,实现了因村派人、因人定村,“政法干部驻乱村、经济干部驻穷村、党建干部驻弱村,从而增强驻村指导的针对性。”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因村制宜选好人、选对人,才能确保驻村指导员被安排到最合适的地方。”陶招贵深有感触地说。

谢家坞村六任驻村指导员从右至左:任水泉、邵关通、章建龙、徐秋佳、王江、张良。(图片由兰亭街道办事处提供)

驻村成绩单,考核一把尺

从一镇试点到全省推广,驻村指导员制度已走过20年。作为这项制度的先行地,柯桥区如何确保其与时俱进、行稳致远?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先后7次出台综合性指导意见。”周杰说。比如在2021年,柯桥区率先发布《驻村指导员工作标准》,对这项制度再完善再规范。

在选派方面,驻村指导员一般由镇街负责选派,可以专职也可以兼职,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实行专职驻村。软弱落后村、有重点提升任务村的驻村指导员,由区委组织部负责选派,原则上为专职。驻村时间一般为3年。

在职责方面,明确了驻村指导员“六员”职责,分别是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民生服务员、发展参谋员、建设督导员、治理提升员。驻村指导员要帮助村两委理清村级经济发展思路,每年为村引进1个项目,协助村干部做好工程项目招投标、督查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等。

在职权方面,明确驻村指导员定期向镇街报告村级组织重大事项、重大资金安排、小微权力运行情况;向镇街提出调整、充实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建议。村里重大决策出台或重大项目组织实施,需报镇街批准同意的,事先须经过驻村指导员审核。

在考核方面,明确若在群众测评中,基本满意率和不太满意率超过50%,在年终考核中可“一票否决”。考核结果作为年底评先评优的依据,按照考核档次分别落实相应的补贴,考核结果记入干部档案。

同时,通过实行竞争选拔、导师帮带、捆绑考核等激励约束机制,新增“指导员来了”民情比武活动等,不断提升驻村指导员队伍能力水平。

近年来,柯桥区还将驻村指导工作延伸至社区、企业、城市楼宇,衍生出科技特派员、驻企服务员和金融指导员等,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访”,变“线下传递”为“线上流转”,变“条线互动”为“区块协同”,推动问题收集、事项流转、协同办结数字化。

“驻村指导员制度是绍兴市基层治理的金名片。”在柯桥区举办的一次论坛上,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琴英说,驻村指导员制度还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一批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经过驻村指导员岗位历练,变成了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的“三沉”干部。据统计,20年来,柯桥区所有镇街提拔的中层干部都有驻村指导员经历。

资深媒体人、长篇通讯《村村都有指导员》作者蒋鑫富:

群众无小事驻村更驻心

我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长期扎根绍兴基层,以新闻的力量讲述党建好故事,跟踪基层工作创新,记录城乡融合巨变。

2004年,绍兴县(现为柯桥区)把这一年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大力度推进农村基层建设。新年上班第一天,我以兰亭镇(现为兰亭街道)作为基层党建联系点,走进谢家坞村,与驻村干部任水泉、朱岳根等接上头、结下缘。连着五六天采访后,我赶写出了反映驻村指导员工作的长篇通讯《村村都有指导员》(见2004年2月22日的《浙江日报》头版头条)。绍兴县农村工作驻村指导员制度得到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批示肯定。由此,这项制度在全省推广至今,意义深远。

经长期追踪、观察,我发现,如庄稼是村庄的风景一样,农村工作驻村指导员正是村社群众所期盼的。群众事,无小事,驻村指导员驻村更驻心,为群众服务当好“党务村务的督导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农村纠纷的调解员”。什么叫不断深化推进驻村指导员制度?是驻村(社)指导员要甘当村(社)党组织书记的“幕后英雄”,是下定与村(社)党组织一班人荣辱与共的决心。

指导员的心只有与群众走得越近,做工作解决问题才能越主动越有把握。如今,在互联网时代,柯桥区充分尊重各镇街村社创新推行群众点单、网格接单、系统派单服务,实时动态掌握每个网格的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助推村(社)服务管理多元化、精细化、零距离的做法,正是对驻村指导员制度最切实际的深化,最有成效的推进。

听我长歌歌鉴湖。可喜的是,这项农村工作制度,在保持传承的同时实现创新和发展,并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记者 陈乙炳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