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家长注意!这种咳嗽要警惕

2023-10-16 16:02

来源:

近日,全国多家医院出现较多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多地疾控发布提醒,建议大家重点防控肺炎支原体。为何今年肺炎支原体如此“来势汹汹”?

有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的低流行可能导致儿童由于免疫刺激的缺乏,造成对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力下降,形成“免疫债”。

何为“免疫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诊疗中心主任彭劼表示,医学上并没有“免疫债”的概念,而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形象表述。

所谓“免疫债”,也可称为“免疫差距”,指的是人长期低接触某种特定病原体后,导致病原体免疫刺激缺乏,从而形成易感人群增加的局面。而易感人群增加后,自身的保护性免疫力较疫情前有所下降。

彭劼说,新冠肺炎疫情前,大家都不戴口罩,时不时会接触肺炎支原体,免疫系统“认识”它了之后,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还有一部分患者是隐性感染者,或是症状较轻,并不会选择到医院就诊。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一直采取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方式防疫,并没有机会接触肺炎支原体,易感人群增加导致群体免疫变差。疫情放开后,人们再次接触肺炎支原体时就会出现免疫过激反应,从而出现暴发流行。

彭劼提到,今年人们感觉肺炎支原体感染似乎出现高峰,还可能与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检测病原体意识增强以及检测手段增多等有关。

“现在,医院倡导精准治疗,也注重病原学鉴别诊断,采取二代测序(NGS)可检测出患者感染的是流感、新冠还是肺炎支原体。”彭劼说,新冠肺炎疫情后,患者会主动关注自己感染的是何种病原体。当越来越多的患者检测出感染的是肺炎支原体后,人们就有种今年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增多的感觉。

彭劼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局部炎症,免疫功能受损,各种病原体就会“趁虚而入”,不仅仅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还容易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

“过去三年出生的孩子,没有接触很多病原体,家长就要格外留意。”彭劼提醒,预防新冠病毒和流感,接种疫苗是最佳防护手段。但是,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并没有可针对性预防的疫苗。因此,做好日常个人防护很重要。

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是经过飞沫传播,彭劼建议,低龄儿童、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时应戴好口罩,同时还要保持勤洗手、勤通风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家长而言,若孩子出现高烧反复不退、精神差,在使用一般的感冒药或者消炎药后,症状无好转,反而有加重趋势,即使没有咳嗽或咳嗽较少,也建议去医院看诊,并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来进行判断。

“跑了3家医院才住上院”

绍兴“支原体肺炎”患儿挤满医院

郑女士家住越城区,有一个5岁的儿子。10日,其儿子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偶有咳嗽。“晚上的时候,儿子体温飙到了40℃,急得我一晚上没敢睡。”郑女士说,她给儿子贴了退烧贴,吃了退烧药,隔一会就给他测一下体温。“体温时高时低,但都没低于38.5℃,真是担心。”她说。

在跟幼儿园班主任沟通时,郑女士了解到,班上好几个孩子得了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引发了肺炎,住院了。有的孩子开始只是早晨咳嗽一会儿,不发热、流鼻涕,家长也未放在心上,仍然正常接送孩子上下学。大部分孩子并未戴口罩。“我一听紧张了,预感儿子被感染了。”她说。

12日上午,郑女士带儿子去医院检查。“普通门诊挤满了人,我挂了特需门诊,但排队的也不少。”她说。等候区不时传来稚嫩的干咳,有时还夹杂着哭声。“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个小学生,他得肺炎都快个把月了,还是没好透,医生说,之前吃的药不管用了,得上激素类药物了。”郑女士说。

“轮到我儿子看时,我开口就问:会不会得了肺炎?”郑女士说。没想到医生询问病史后,来了一句:“来早了,抗体还没产生,测不出结果。”医生给孩子配了点药,建议两天后再去拍个胸片。

“跑了趟医院,结果还没法确诊。孩子还在发热,急得我想去杭州医院看一看。”郑女士说。

绍兴第二医院儿科病区有35张床,大部分床上躺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孩子。陪护的家长有的坐在凳上,有的趴在床头。病房中时不时传来几声干咳。

“我总共跑了3家医院才住进来。现在孩子住院6天了,烧还没退。肺上白了一大片,这个病咋会这么严重?”一名满面倦容的患儿家属说。该医院儿科主任郦凡介绍,今年6月,他们医院就开始接收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肺炎病例。“最近住院的患儿基本都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床位近期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好多病人收治不进来。”她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2月印发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提到,肺炎支原体肺炎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其实支原体一直都存在,属于非典型病原体,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备传染性。”在郦凡看来,支原体这种病原体一般每三四年就会出现一个流行高峰,“今年病例尤其多,算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大年’。”

肺炎病例不少,如何防治?

“这个病最麻烦的是,在疾病早期很难确诊。但孩子发着烧,总是让大人很担心。”郑女士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她发现,检测结果不准、假阴假阳高发,成了家长讨论的高频词。有家长称,孩子发热两天后抽血,抗体显示阴性,拍胸片也无异常。持续发热五六天再去验血时,抗体显示阳性。有的孩子“阴”了10多天后,抗体才呈阳性。

“临床有多种检测手段,包括抗原、抗体及DNA/RNA检测。”郦凡说,在疾病早期,测抗体意义不大,一般在生病5—7天后才会出现抗体。“一些孩子的症状很像肺炎支原体感染,鼻咽拭子、血常规排除了其他常见病原体,支原体的抗原阳性率却不高。”在郦凡看来,诊断分两个层级:一是临床诊断,二是病原学诊断。“不可能做到每个病人都实现病原学诊断。医生需要通过症状、化验结果等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她说。

“对家长而言,预防非常重要。”郦凡说,她在接诊时经常遇到一些发热的孩子,还在坚持上课,“这很容易发展成肺炎。”她解释说,肺炎支原体感染一开始症状集中在上呼吸道,如果患者抵抗力弱或没及时治疗,持续发热超5天,发展成肺炎的概率较高。

郦凡提醒,在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期,孩子出现咳嗽、发热,首先要考虑是否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如果已确诊,要及时治疗,因为这种病进展很快。她表示,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相对成熟,儿科医生大都掌握治疗办法,必要时要就近就医。

“早期治疗用阿奇霉素,如果发展成肺炎,依据病情可加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她提到,很多家长比较避讳让孩子使用激素类药物,事实上激素是很重要的抗炎药物,能避免肺炎加重。

感染过肺炎支原体的孩子,经过规范治疗治愈后,易产生抗体,一段时间内不易被感染,但不代表是终身“免疫”。“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数量会逐渐消耗,如果再次接触支原体,就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性。”郦凡建议,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居家休息,家人也要做好自我防护,阻断病原体传播。

“今年不光肺炎支原体感染特别多,流感等也出现流行高峰。”郦凡建议,学校内部应尽量保持常规冬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比如幼儿园、小学每天需对学生进行晨检和缺课登记,对晨检结果和缺课原因进行上报,这有助于及时判断是否有传染病的流行。

(越牛新闻综合南方+、新华社、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