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新启,风劲帆满。
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产业进阶”新目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同类城市“10强”,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我市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主攻制造业主战场,敢为善为、图强争先,打造更具实力的产业集群、更加优越的产业生态、更高能级的发展平台,争创先进制造样板区,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今年是全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全面推进年,先进制造业强市“4151”计划正引领制造业行稳致远。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7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居全省第二。自2022年以来,绍兴规上工业增加值已实现连续17个月的快速增长,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不仅如此,我市还首夺浙江制造业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综合评估中获最高五星等次;绍兴市制造业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4,较上年提升4位,提升幅度和提升位次均居全省第一。
我市制造业“压舱扛鼎”作用更加坚实,对财政收入贡献度也更大。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制造业实现税收189.6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8.5%,与去年同期相比,贡献度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亮眼成绩的背后,在于我市坚持不懈推进“腾笼换鸟”,深化“双十双百”集群培育行动,重塑产业新格局,打造更具实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我市以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腾出发展空间,抢抓产业机遇,成功创成全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实践样板。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持续创新探索,我市形成了回购回租、连片治理等十种治理模式,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已整治各类违法违规企业1.37万家,盘活工业用地8.57万亩,利用腾退土地引进项目247个,累计投资1324.5亿元。
眼下,我市重点做好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后半篇文章,设立更新基金,高规格推进“绍芯谷”和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建设,已完成连片治理2007亩,20多个好项目、大项目成功落户。
“绍芯谷”区块位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马海片区,印染化工企业搬出后,这里成为了绍兴城市有机更新的主战场、发展“泛半导体+”产业的新高地。绍兴链主型百亿级大项目——比亚迪功率半导体项目眼下正抓紧建设,未来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50亿元,将为“绍芯谷”发展起到牵引作用。
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今年6月,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获得国家4部委正式批复、授牌成立。今年1至7月,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1%,居全省第4;上半年集成电路产业链实现产值323.7亿元,同比增长22.1%。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先进制造业发展,要靠科技创新提供内驱力。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快建设“315”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指数”实现争先进位,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
2022年,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绍兴位列第38位;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87%,十年来首次由全省第5位提升至第4位。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比3.4%,居全省第二;新产品产值率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快于规上工业4个百分点。
各领域的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成为自主创新的领头羊。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两年的技术攻关,研制出国内第一台6英寸双片式碳化硅外延设备,首次实现了双片碳化硅衬底的外延同步和高质量生长,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实现进口替代。“企业发展要敢于勇闯创新的‘无人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8月,首批20个省级创新深化试点案例公布,我市3个案例上榜,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绍兴市“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项目成为省创新深化唯一市级综合试点。
目前,我市已成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委员会,配套设立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中心。同时,构建起相关工作机制,有效破除制约“三位一体”发展的难点堵点。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全省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制订建设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率先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绍兴经验。
作为全市域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绍兴科创走廊已纳入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这几年持续不断提能升级。全市滚动实施“百项千亿”项目,4年来共实施重点项目401项,实现投资867亿元。绍兴科创走廊建设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去,将举全市之力布局建设镜湖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滨海科技城、金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技城及东鉴湖科技城六大科技城,提速建设迪荡湖科技CBD、“空天装备”海归小镇等为重点的十大创新基地,建设以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绍芯实验室等为重点的十大创新设施。
发展平台提能升级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离不开高能级平台提供强力支撑。这几年,我市重点打造的新产业平台表现抢眼,挑起了绍兴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大梁。今年初,全省发布首批20个“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创建名单,绍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三。
锚定“长高长壮”,构筑雁阵新梯队。我市深入推进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培育行动,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链主”企业2家、“雄鹰企业”1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9家、省级“隐形冠军”3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4家。
“平台发展要嵌入大战略、融入大规划。”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将实施制造业大平台能级提升行动,强化全市域统筹,加快实现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省新产业平台县域全覆盖。
在全市,各高新园区争先进位,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县(市、区)全覆盖,绍兴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连续4年持续提升,从全国第115位提升至第79位。
在开放大平台能级跃升行动中,“外贸大市”绍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RCEP建设,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绍兴综保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我市争当全省“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排头兵,持续提升开放大平台能级,重点商务指标领跑全省。今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额半年度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8.7%。其中,出口1841.9亿元,增长18.2%,增速全省第一。
绍兴综保区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今年前7个月,绍兴综保区凭借超过70亿元的进出口总额,首次冲进全国综保区100强。综保区还成为全市进口的强劲增长引擎。今年前7个月,绍兴综保区实现进口总值66.88亿元,占全市进口总值的29.22%,拉动全市进口增长超过40个百分点。
作者:记者 王旭东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