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这片曾被抛荒的田野,重新弥漫稻花香

2023-08-25 15:43

来源:

【编者按】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让百姓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时代的命题在不停歇地叩问。

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率先破题,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起手,开启了万千村庄的美丽蝶变。

20年后再回眸,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千万工程”润物无声,不仅改变了无数村子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中国乡村的未来。

盛夏时节的古越大地,万千村庄各有繁华:他们古朴静谧,又不失青春活力;还原传统风貌,又接轨时下潮流;既有文艺情调,又不乏世界风情。

在这里,可观乡村新貌,可知蝶变答案。今年7月下旬,越牛新闻特别推出“我们的村庄”系列访谈报道,带着十大问题,我们深入乡村,去探寻20年来绍兴在实践“千万工程”伟大蓝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本篇聚焦绍兴“乡村振兴先行村”诸暨市杜黄新村,带大家去看看传统农业村的“突围”之路。

白云掠影、绿满田畴。夏末秋初,走进绍兴诸暨杜黄新村,只见生机勃勃的农田呈现一幅阡陌纵横的美丽画卷,成群的白鹭蹁跹而至,在田间穿梭。

杜黄新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之前这里田地分散,村民各种各的一亩三分地,将近一半的土地被抛荒。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2012年起,村支书王海军在杜黄新村搞了一个大动作:整村流转土地。

令王海军惊喜的是,土地集中经营后释放出了巨大潜力,曾经一片片“零散田”化零为整,成为2400余亩规划整齐、规模连片、耕作条件良好的高标准农田,村民变成了“股民”,抛荒地里飘出了“稻花香”。

在稻田边喝咖啡,在露营基地吃烧烤,在田间骑马捉鱼……从传统农业村到的全国文明村、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如今,杜黄新村依然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书写着“沃土生金”的故事。

(点击播放视频)

近日,越牛新闻就“如何破解乡村样板化?”的问题,与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王海军展开了对话。

记者:杜黄新村曾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近年来,杜黄新村让土地变成了“聚宝盆”,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王书记,请问我们杜黄新村有多少亩农田?

王海军:目前,杜黄新村的高标准农田已经达到2400余亩。

记者:千亩粮田是村里的宝贵资源,我们的农户之前是怎么利用这些农田的?

王海军:从1984年分田到户开始,杜黄新村的土地全部分配给了农民,但每家每户的土地都不统一,有将近50%的土地抛荒。

记者:土地集中经营后效果怎么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有增加吗?

王海军:通过土地流转,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增加到2400余亩,整整多了1/4的土地。首先,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真正把农民变成了股民,现在他们不用花心思放到土地上来,只要等到年底分红。第二个是承包大户、专业户得利,通过土地流传,我们将土地整理为“路成行,田成方”的景象,全部农田都可以机械化操作,承包大户可以整片经营,节约了很多成本。第三个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提高,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0多万。

记者:土地集中经营取得成效后,杜黄新村又做了哪些工作?

王海军:土地流转以后,我们村里做了三方面工作。第一是将品牌打起来。利用村里的宝贵土地资源,我们与浙江省农科院、袁隆平团队等达成合作,将教授、专家请到村里指导工作,真正把好的稻米品种留到村里。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由此村里稻米的口感越来越好,成功获评了绍兴市“越乡好稻米”称号,也打响了“田上杜黄,时和年丰”品牌。第二是将活动搞起来。利用村里的传统文化,积极举办抲鱼节、麻糍节等活动,同时也吸引外来资本的投入,新建跑马场、露营基地等打卡地,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第三是将项目引进来。利用数字化的平台向外宣传,引进更多创意项目,以数智之力,为村庄绘好共富蓝图,让游客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记者:从传统的农业村,到如今的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杜黄新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乡村样板化”的问题?

王海军:杜黄新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有遇到过“乡村样板化”的问题,特别是前几年,我们在销售村里生产的水稻、大米等农副产品时遇到了很多困难。

记者:面对“乡村样板化”的问题,杜黄新村又是如何解决的?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

王海军: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只有基于乡村的实际情况,才能设计出适合乡村振兴的方法。作为“未来乡村”,首先就是要有造血功能。为了将村里的农副产品更好地销售出去,我们与诸暨2025创意园运营团队携手,引进了一批“90后”年轻人才,通过APP、微信号、抖音等专业化的平台,将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这给杜黄新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记者:“未来乡村”发展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那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王海军:“未来乡村”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废弃矿山开发和土地流转时,有一大部分的老百姓不理解,所以村里也是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废弃矿山开发时,我们村干部挨家挨户轮流做工作,最后老百姓也被我们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所打动。

记者:这个废弃的矿山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王海军:现在我们这个废弃矿山已经成为了一个网红的打卡点。我们引进了外来企业进村投资,开办了露营基地,这段时间里,每到双休日就会有很多游客来露营基地吃烧烤、喝咖啡,大大增加了杜黄新村的人气,也为我们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记者: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杜黄新村是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

王海军:作为全国“枫桥经验”示范村,我们主要是做了三点。第一个是富裕群众、减少矛盾。现在的老百姓只要生活和条件上面好的话,格局就大,这是我们减少矛盾主要的一点;第二个是组织群众、预防矛盾。现在农村也和城里一样,亲戚很少走动,我们通过组织活动,把老百姓聚在一起,在无意之中,将一些矛盾纠纷化解掉;第三个是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真正要让老百姓心服口服,作为村干部,首先要做好服务工作。今年是“枫桥经验”60周年,我们杜黄新村也会扛好“枫桥经验”这面大旗,继续行好作为全国文明村的职责。我们的目标是寻找时机、发展经济、开拓创新、百姓治理,真正做好服务老百姓的工作。

记者:接下来,杜黄新村还有哪些新的计划和动作?

王海军:目前,我们已经打造好了一个老年人的3分钟服务圈,以爱心食堂为中心,左边是爱心智慧医疗服务站,右边是老年活动社。另外,我们还打造了一个儿童学教区,寒暑假,孩子们可以在村文化礼堂里学习、玩耍,实现了“老有所养、小有所乐”。接下来,我们要将杜黄新村打造成一个治理美、生态美、环境美的富裕村。

作者:记者 施妍静 张衎男 周琦炜 实习生 陶洁楠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