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民生进步”新目标:到2026年,共同富裕和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水平全国领先,人的全生命周期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成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全国“10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真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新起点,新征程。我市锚定民生进步目标,以“五创图强、四进争先”为抓手,注重以人为本,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城,加快推进群众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践行“枫桥经验”,争创市域治理标杆地,让民生进步目标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高质量推进就业增富
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我市以解决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在深化“扩中提低”重大改革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勇闯新路子。
这段时间,在越城区斗门街道零工市场内,显示屏上每天滚动播放着短期用工、临时用工等招聘信息。像这样的零工市场,全市已建成19家。而当夜幕降临,柯桥万达广场,一排排企业招聘摊位引人注目,这是柯桥区人力社保局不定期组织开设的夏季就业夜市,每次都有三四十家企业、2000余个岗位在此汇集。
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城,“就业”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我市以打造最安心就业城市为目标,探索形成具有绍兴特色的就业创富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已动态帮扶重点群体6.1万人次,实现就业5万余人次;累计提供公益性岗位1811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340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55万余元,促进户户有就业,高质量就业。
通过大力推进重点群体“扩中”“提低”,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22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99元,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09元,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67,连续10年缩小。
“去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10强城市是无锡,为65823元。单从数字上看,绍兴比无锡只少了63元,但背后折射出我市的民生基石需要进一步夯实巩固。去年无锡人均GDP连续三年荣登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发展后劲十足。”
上接第1版 绍兴文理学院越商研究院院长、教授周鸿勇建议,绍兴要赶上无锡,还需要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深化‘扩中提低’重大改革,打造最安心就业城市,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重点群体,广泛开展专场招聘,大力推广“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数字场景应用,扎实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其岗位、乐其职业,擦亮绍兴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共享始终是本质要求。
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诸多因素中,医疗资源首当其冲。眼下,我市正高水平推进健康绍兴建设,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浙江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等一批新建医院将纷纷启用,满足我市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市委全会报告提出,到2026年,共同富裕和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水平全国领先,人的全生命周期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成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共富共享,没有完成时。我市在把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的基础上,还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我市步履坚实。今年要建成公办中小学6所,截至6月底3所学校已完工;要建设省放心农贸市场32家,截至6月底,整体形象进度已达90%;要创建示范引领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乐龄中心”20家,截至6月底,创建工作整体进度过半……不断落地见效的民生实事工程,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要坚持更高标准。
镜湖新区开发办主任赵建国表示,镜湖新区将加强高端医疗和教育资源的“外引+内聚”,丰富提升区内教育医疗等关键资源,推进浙师大附属绍兴镜湖小学签约后的具体落地工作,加快湖东、站前片区3所在建学校的省内外名校资源招引导入,研究完善新区优质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使用方案并做好兑现工作。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要回应民之所盼。
市建设局局长毛红卫表示,建设部门将重点聚焦全域未来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快速路、住房品质提升、物业管理等群众高度关注的具有建设系统特色的工作,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先进经验。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一个都不能少”。
市残联理事长徐善斌表示,残联系统将扎实抓好残疾人康复预防、就业创业、托养照护、维权帮扶、文化体育等各项工作,培育打造“枫桥式”乡镇残联创建、助残共富工坊、残疾人创业产品“进超市”等具有绍兴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努力为全国全省破解残疾人共富难题提供“绍兴方案”。
大力度提升治理水平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和谐是最好的生活。
60年前,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从过去单纯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治安稳定,拓展到防范化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安全风险,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的重要法宝。
“城市枫桥”应用就是我市践行“枫桥经验”、争创市域治理标杆地的一次创新。自去年7月在诸暨41个社区推广使用以来,已成功上线群众档案、支部建在网格上、社区服务等9个功能模块,实现信息一图明晰、处置一网协同、服务一屏归集、预警一览无余、评价一体联动。
与时俱进发“新枝”,基层治理增动能。为争创市域治理标杆地,市委全会报告明确,要推动“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融合创新。
市信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信访系统接下去将充分运用“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和矛盾最集中的地方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形成矛盾纠纷调处闭环机制,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点多、线长、面广,一直是基层治理的难题。绍兴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必须用好数字化这个“利器”,找准突破口,扭住“牛鼻子”。
当下,面对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民生需求,嵊州市将“民情日记”搬到“云”端上,从借助微博、微信组建“民情微群”,实现在线互动沟通,到“浙里民情”应用上线,重塑传统“笔上纸上”工作体系,使“民情日记”的新形态不断涌现,助力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浙里民情”自2022年4月上线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记下46万余篇日记,发布动态6.3万次,实现群众微心愿4000余个。
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必须提升执法水平,构建职责更清晰、队伍更精简、协同更高效、机制更健全、行为更规范、监督更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
目前,我市正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司法质效和公信力。
柯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魏泽宇表示,以全省“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综合试点为契机,今年,柯桥区将在组织、系统、人员、场所上发力,整合行政执法与社会治理两大体系,双向贯通省执法监管平台与基层智治系统,打造执法要素“一屏展示”的行政执法指挥中心,让这颗“智慧大脑”更具质效。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诸丹萍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