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将正式进入
三伏天中的末伏
(8月10日至8月19日)
进入末伏后,天气将渐渐凉爽
今年入伏以来
高温天数明显不多
全都出现在初伏
你觉得今年夏天热吗?
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末伏时天气的一大特点就是早晚凉快,但日间阳光依旧猛烈,尤其是中午。这个时候人们经常会觉得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中医上讲情绪不畅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此时中老年朋友一着不慎,就会引发疾病,而且是容易危及生命的疾病。
因此,末伏也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时期,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预防。
三忌
1、忌大补,宜清淡
民间常说:贴秋膘。秋天进补,弥补夏天的亏空,为寒冬打好基础。但是此时天气依然湿热,人体脾胃运化不良,所以切忌大补。
大鱼大肉也不可取,羊肉生火,也要少吃。
此时要适当进补,多吃瘦肉,牛肉、鸭肉、鸡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末伏饮食要补而不腻,以清淡为主,健脾益气,防止滥补给身体造成负担。
可适量多吃些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山药、小米、扁豆等。
要注意的是,吃扁豆时一定要煮熟,否则会引发食物中毒。
不要吃羊肉、人参等大补的温热食物,不易消化,还容易上火。
2、忌贪凉,保护脾胃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虽说是在末伏,但是早晚天气已经开始转凉。
昼夜温差增大,衣服要及时添加。冷饮、空调要注意节制。
秋冬时节湿气和寒气最易发作,此时天地阳气减弱,更要注意天气变化,保养好自己的身体。
3、忌吃辣
末伏益清补,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多补充蛋白质。
尽量不要吃刺激性强的东西,如果食用太多辛辣食物,容易上火、燥热。
末伏已入秋,秋主肺,此时吃辣,容易生燥,冬天更容易咳嗽。
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多吃百合、木耳、梨、莲藕,养肺润燥,滋阴生津。
三宜
1、宜养背,补阳气
“背为阳,腹为阴”,末伏是养背的最好时机,既能排出体内的寒邪,又能补充阳气,强身健体。
可以在早上9点之前,或者下午4点-5点之间,在户外晒太阳,20-30分钟即可。
晒背时,可配合慢走、八段锦等活动,效果更佳。
2、宜补脾养胃
我们都知道秋季是最好的进补期。不过,如果刚立秋就忙着进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出诸多弊端。
这是因为,在酷暑难耐的夏季,人们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因此,秋季进补之前重要的是先调理脾胃。且夏天吃了太多的冷饮、吹了太多的空调,脾胃湿气很重。
此时吃点红小豆、茯苓、山药、芡实,可以中和养胃、健脾益气。
也可以适当吃点鸭肉、冬瓜、黄瓜,滋阴养胃,帮助恢复肠胃功能,促进食欲。
3、宜润燥安神
虽然已是末伏,但有时候,中午的气温依然堪比盛夏,炎热的环境,让人心烦意乱。
俗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养人。
多吃藕,既可以养阴清热,还能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而且,对高血压患者、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者,莲藕都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春困秋乏。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都会掏空人体能量。夏季人体不仅在暑热中损耗了能量。还因为大量冷食,造成了气血亏空、循环不畅,“伏邪”就无处散发,郁结在身体里形成秋乏。
人们在秋天常感到困倦、乏力、脾气急躁、大便干结,或者便溏。
这时候可以适当温水泡脚,活血祛瘀、祛风散瘀。水温四十五度,泡至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可以适当添加当归、川芎等药材,作用更好。
(越牛新闻综合)
作者: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