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闷又热,各地出现因热射病就医的病例。据了解,6月初以来,我市医院已收治多名热射病患者。
6月28日,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诊了该医院今年第一例因户外活动而导致的热射病病例。“下午3点左右送到的,是一名45岁的女性,在户外除草时中暑。”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游晖说,该患者体温最高时有41.4℃,处于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状态,“经抢救治疗后体温回归正常,生命体征稳定,但还要在急诊重症监护室进一步呼吸机支持及监护治疗。”
6月29日中午,绍兴市人民医院也急诊了一例热射病患者。今年60岁的李军(化名)在工地工作,因突发意识不清伴高热被工友送医。“患者体温高达42℃,存在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衰竭的情况,非常危险。”该医院急诊科主任任疆说。
来自市疾控中心的信息显示,今年6月初以来,我市已发生多起高温中暑事件,其中一部分为重症中暑病例,建筑工人等户外作业人员为主要发病人群,老年人也占有一定比例。“每年7月和8月,是热射病的高发期,大家务必做好防暑。”该中心环境与职业卫生科科长李明提醒。
“一些人会将热射病等同一般中暑,进而‘轻视’了其严重性。重度中暑的症状由轻到重,分为热痉挛、热衰竭以及最严重的热射病。”游晖说,热射病主要有3个突出特征:高热(体温超过40℃);没有汗液排出;出现意识模糊、惊厥等情况。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热射病并不是户外的‘专利’。”游晖说,夏季户外高温,室内闷热、通风不足,仅凭电扇难以到达降温效果,在临床上老年人中暑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一类非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幼儿、孕妇、老年体弱者,这些人往往存在中枢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或减退的情况。”他建议,老年人在炎热天要舍得开空调,少外出。
中暑后怎么处理,有几个“误区”需要避开。
“中暑后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内,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任疆说,中暑后应立即远离高温环境,但不宜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内,适宜的温度为22℃~25℃。“用过冷的水擦身,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他说,用冷水擦身时,注意开始时不宜过冷,过冷的水可使皮肤神经末梢因突然受到冷刺激后,造成血管收缩而不利于散热,且过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虚脱。
“中暑后自行服用退热药物,不可取。”任疆说,中暑后体温可能会升高,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一般退热药物对此无效,不建议自行服用退热药物。
作者:记者 陈乙炳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