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扛得住。”回想起去年12月上虞疫情防控期间不眠不休的日子,周泽华说得轻描淡写。
今年35岁的周泽华,从警10年,现为市公安局侦查中心民警。去年12月,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针对数据应用缺陷,他牵头开发涉疫风险数据研判系统,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精准度。
他的工作,牵一发动全身
去年12月7日,上虞区发现一例新冠初筛阳性病例,随后,越城区也发现关联确诊病例,全市进入了疫情防控“战时”状态。当时,周泽华刚结束前一阶段的工作,接到命令后,回家简单收拾了一下便赶赴一线,加入战斗。
“我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流调溯源、推送数据,并形成研判报告,为前线指挥部提供决策支撑。”周泽华说。每天早上8点半,他就坐在电脑前了。每发现一例阳性病例,都需要采集病例的基础信息,结合信息对他们逐个进行电话回访,详细记录他们出入的重点场所,形成病毒传播溯源关系图。这项工作看似不难,实则是对耐心和毅力的重大考验,“一坐四五个小时,打几十个电话是常态”。
确诊病例轨迹涉及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百货大楼等场所。为更精确、迅速地排查和研判密接、次密接者,理清传播链,除了收集基础信息外,对资金流的研判也格外重要,需要对这些特定场所中,资金往来较为频繁的人员逐个展开追踪,有时还要调取监控视频。“这个过程就像破案。”周泽华笑称。
白天整合收集各类研判信息,到了深夜,周泽华也得继续工作。深夜12点,当天数据全部收集完毕后,他还得第一时间撰写研判报告,更新阳性病例档案,针对疫情发展态势出具初步建议。往往写完报告已经是凌晨两三点,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从去年12月上旬开始,一直到疫情形势逐渐缓和,周泽华和同事们一直保持着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节奏。
今年初以来,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多源多链等特点,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周泽华主动靠前,把单位当家,研判数据,提供支援。前不久,柯桥区马鞍街道发现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他深夜和同事赶到现场,会同各区的流调队连夜走访调查,收集并推送信息。
他的探索,使防疫更精准
周泽华2012年加入警队,曾在市公安局越城区分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扫黑办等部门工作过,经验丰富。
在抗击上虞疫情期间,周泽华发现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缺陷:一是各业务警种、部门等使用的数据模型不同,有的数据完整,有的不完整;二是排查出涉疫人员后,都是各自对接基层,通过钉钉群向市公安局报送相关信息,信息数量庞杂。“我们经常遇到涉疫人员信息只有一个名字或电话的情况。”周泽华说,为了补全信息,常常需要多方联系,不仅大大增加了流调难度,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要是能开发一个数据平台,自动提取数据字段和推送涉疫信息就好了。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周泽华脑海中。于是,在上虞疫情形势逐渐平缓后,周泽华就开始着手研究。碰巧,当时一支数据平台开发技术团队来访,周泽华便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之后,周泽华和技术人员一起,开发涉疫风险数据漫入绍兴模型。模型共分5个板块,涵盖外防输入、重点场所、快速流调、数据统计、闭环管控这5个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每天,系统能够对全国中高风险地区漫入绍兴人员开展研判推送预警,自动补全涉疫风险人员身份信息,还能对涉疫风险人员进出重点场所的时间、地点进行反查。
“流调工作是一场编织安全网的工作,信息越齐全,脉络越清晰,病毒便越难通行。这一防疫平台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周泽华说。平台从年初上线以来,为精准防控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前不久的柯桥疫情防控中,该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节省了流调时间。
回忆起自己的抗疫经历,周泽华感触良多,“说不辛苦是假的,但看到自己做的一点一滴的小事,能够为绍兴防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我就觉得特别高兴。”
作者:记者 张诗纯 实习生 李昕宇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