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东鉴湖畔,油菜迎来了收割旺季。这几天,越城区陶堰街道浔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许红根正与“陶堰八味”特色美食馆的大厨吕剑洪商讨新菜式。“用鲜榨的菜籽油做菜肯定更香!”许红根自信满满地说。
今年3月,许红根多了一个新身份——“陶堰八味”特色美食馆总管家。这家坐落在东鉴湖畔浔阳村的特色美食馆,汇集了八道陶堰特色美食:咸菜笋片胖头鱼、葱烤鲫鱼、酥鱼、清汤鱼圆、酱油虾、绍兴三鲜、白鲞扣鸡、米糕,且每一道都有好听的名字:鉴湖风情、鱼跃龙门、黄金万两、珠落玉盘……“从菜品选择到取名,每一个环节都由镇村两级合力完成,收入也归村集体。”陶堰街道党工委委员吴子园说。
坐拥千亩油菜花田的陶堰,在每年油菜花开的3月总能吸引不少游客。为了更好推介“东鉴湖湿地油菜花节”品牌,今年街道决定推出“陶堰八味”特色美食馆,希望通过“美景+美食”吸引更多游客,带动乡村振兴。
3月初,街道通过“浙里兴村(治社)”应用场景,采用专项派单赋分方式,向辖区内12村(居)派发任务,征集最具陶堰特色的美食。各村纷纷响应,不到一周,几十道特色菜肴就上了初筛菜单。最终,八道最具特色的美食被选定。
光有菜肴还不够,厨师、服务员从哪来?街道再次通过“浙里兴村(治社)”应用场景派发专项任务,广泛征集街道内未就业劳动力,一同参与“陶堰八味”特色美食馆的建设。
南湖村村民吕剑洪从烹饪学校毕业后,先后在不同农村家宴中担任厨师,工作一直不稳定。这一次,他在一众厨艺高手中脱颖而出,成为“陶堰八味”特色美食馆的大厨,不仅有了固定工作,工资也上涨到每年15万元;60岁的浔阳村村民张素珍也在家门口迎来了二次就业的机会,在美食馆里择菜、洗菜。“一下子提供了十多个就业岗位。”吴子园说。
今年3月底,“陶堰八味”特色美食馆开张了,前前后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开馆第一周营业额就有5万元。”许红根说,眼下美食馆里除了主打的八道特色美食外,其他美食还有几十道,食材大多来自陶堰本地,有效盘活了当地农产品。
这背后,是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去年以来,我市以“党建统领、兴村(治社)共富”为主线,谋划建设“浙里兴村(治社)”场景应用,通过事项一口归集、任务一贯到底、民情一键回应、干事一屏掌控、监管一览无余、评价一体多维,整体建立村社智治全链条场景,推动基层治理流程再造、制度重塑、系统重构。目前,该场景应用已实现区(市、县)试点全覆盖,全市共103个乡镇(街道)的2万余名基层干部上线应用,用户日活跃率在95%以上,通过系统办理涉村事项9万余件,村级班子办理群众实事7000余件。
“有了‘浙里兴村(治社)’应用场景,每一个项目都由街道讨论通过后赋分派发村里,通过多角色派单和赋分评分。”陶堰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葛维佳说,如此一来,村干部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不仅让工作得以落实落细,也更协同高效。
作者:记者 林佳萍 实习生 黄舒佳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