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里村综合指挥室。 记者 张 峰 摄
桥里村,位于嵊州市与新昌县交界处,碧水环绕,环境优美。
自嵊新协同发展以来,两地交往日益密切。桥里村所在的三江街道,更是成为嵊新协同发展的主战场,厂房林立,高铁进站,人气旺盛。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为桥里村带来了人气,也增加了管理压力。流动人口如何管理?村企关系如何协调?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在街道和派出所的支持下,桥里村探索建立“村级出租房屋管理平台”,划设“全科网格”,推进数智治理。短短数年,桥里村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平安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善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日,记者走进桥里村,探索由乱到治的成功秘诀。
推行“以房管人”
早上9点,63岁的施进军手里攥着一本《出租房屋居住人员登记簿》,从租客家中回到村警务管理室,“今天村里有好几户来了新租客,需要登记信息。”施进军拿出厚厚一沓信息登记簿说,自2017年担任村警务管理室主任以来,村中的安全巡逻防范、群众矛盾调解就成了他的日常工作,而其中对村中近200家“旅馆”的日常管理和租客信息登记,占用了他大量时间。
桥里村的本村村民只有1200多人,外来人口却有4000多人,是本村村民的3倍多。以前,由于管理没跟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醉酒闹事等现象时有发生。
治安环境的不稳定,拖慢了村庄发展步伐,也影响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何高效管理外来人口,成为桥里村两委会的一块心病。2017年,在街道和派出所的支持下,桥里村建起了警务管理室,探索建立了“村级出租房屋管理平台”,实行“租前把关、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制度。
“整个村相当于一个大旅馆,每间出租房就是一间客房,每位房东就是一名服务员。”桥里村委会副主任施益鸣说。
然而,实施以房管人的旅馆式管理并不顺利,曾遇到过不小的阻碍。
“租客信息不及时上报,房东也懒得催促。有时催得急了,索性不接我们电话。”施进军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内心五味杂陈。那段时间,出租屋电器着火、开关跳闸等现象比较多,所以他们挨家挨户走访,要求房东为出租屋配备消防设施,但一些房东不以为然,有的干脆避而不见。
为了提高村民安全意识,村两委会联合派出所,对不及时登记、不按要求配备消防设施的行为按规定进行处罚。每次巡查,村警务管理室工作人员也会反复劝导。久而久之,村民们也意识到治安环境差带来的不便,逐渐接受“以房管人”制度。
“一开始担心房屋的各项设施是否齐全,但当了解到村里有这个平台,能看到门牌号码、房东姓名、房间面积、租金等内容后,我就放心了。”租客张红超在附近企业打工,前段时间刚租了房。登录平台,在线挑房,做好备案,“一站式”服务让他颇感便利。
划设“全科网格”
同进一个村,同出一个门。如何处理好外来人员与本地村民之间的关系?桥里村引入网络化治理办法。
在村委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块大屏幕,上半部分是村庄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村内的各个网格区块,下半部分是各网格的具体情况,包括户数、户籍人员数量、外来人员数量、党员数量、出租房屋数量等,这些数据半天便会更新一次。“全村划设7个‘全科网格’,每个网格都配了专职网格员,大大小小的事情网格员都管。”施益鸣说。
担任网格员的,不光有本村人员,也有常住村里的外来人员。“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员之间难免会发生摩擦,由外来人员担任网格员,能更有效地化解矛盾。”施进军说。
平安嵊州宣传进村入户。 记者 张亮宗 摄
有一天,施进军结束巡查工作,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接到村民施大伯的投诉电话。施大伯怀疑自己的电瓶车被租客撞坏了,“我早上好心借他电瓶车,等我要骑的时候,发现车被撞坏了,他还不承认。”
赶到现场后,施进军看到施大伯和租客还在争吵。听口音,租客是闽南地方的人,便找来了在村中住了9年的福建人、网格员林春富。施进军和林春富分别安抚两人的情绪,了解电瓶车损坏的经过。
“你好好回忆下,你当时开出去的时候有没有碰着、撞着。”
“没有啊,我当时路过一家超市,下车买了点生活用品就骑回来了。”
……
好端端的车,怎么撞坏的?大家都觉得事情有些蹊跷。这时,租客突然想到一件事,“对了,当时我把电瓶车停放在超市门口,听到‘哐当’的声音,是不是那个时候被撞,我没发现呢?”
于是,四人来到该租客到过的超市,向店家说明来意后,调取了门口的监控,只见监控画面中这名租客停好电瓶车,走进超市不到3分钟,就被经过的另外一辆电瓶车刮擦了。车子倒下后,被路过的好心人扶了起来。“哎呀,真是对不起,错怪你了。”看到监控后,施大伯马上道歉。“我刚才态度也不好。”租客也向施大伯致了歉。
“我们村还有一个兼职网格员马百金,他来自安徽,目前在附近一家企业上班。”施益鸣说,前段时间,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村干部在全村摸查人员,马百金主动帮忙登记信息。
村企协同治理
桥里村毗邻工业区和杭台高铁嵊州新昌站。要把桥里村打造成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幸福村庄,必须处理好村企关系。
2年前,杭台高铁项目施工时,因现场距离村庄仅百米,施工机械发出的噪声、粉尘对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为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村两委会邀请铁路建设指挥部和项目部工作人员过来,一起开现场会。
听完村民的诉求,项目部负责人当场表态,以后早上6点之前和晚上10点以后不施工,车辆运输过程中也会覆盖好,防止砂石洒落。对于水污染问题,项目方也表示会尽最大努力解决。
在村企共同努力下,村民们反映的问题相继得到妥善解决。“企业施工,总会或多或少影响村民生活,有时候甚至会导致较大的矛盾。”施益鸣说,化解这些矛盾离不开村企志愿队的作用。桥里村和周边企业共同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去年,村附近的一家电器厂因为赶订单,进行夜间作业。由于企业的一个车间紧挨马路,马路对面就是一幢居民楼,夜间的噪声让村民们不堪其扰。“村民说噪声导致他们只能紧闭窗户,屋内有些闷热。村企志愿者将诉求告知企业,企业同意支付一笔经济补偿,用于村民开空调的电费补偿。这场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村企关系和谐,不仅减少了矛盾,也带动了双方共同发展。“从村口到文化礼堂的村道,建设时就有企业参与。”施益鸣说,平时企业遇到租房、务工、孩子就学等问题,村企志愿者积极帮助解决。而企业的入驻,也为当地村民带来就业、增加租房收入等实实在在的好处。
业兴民富,景美人和。如今的桥里村,已经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村民施柏孝很自豪地说,他家有一幢五层楼房,现在除了自己住,其他几层包括一楼店面全部租出去了。村民施槐清也感叹村里的变化,“现在不愁吃穿,饭后还能去打打篮球,逛逛公园。”
■ 记者手记
没有防盗窗的平安村
在嵊州市三江街道桥里村采访时,记者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无论是小别墅,还是普通民居,家家户户都不安装防盗窗。走访村民时,一位婆婆正要出去串门,居然只是把房门虚掩就放心出门了。哪怕是在中心城区,这种情况都很少见到,更何况桥里村还是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郊村。
这位婆婆为啥能这么放心?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逐渐明白,这份安心来源于技术手段的护航,也来源于村干部、志愿者和派出所民警的付出与坚守。“旅馆式”管理平台、随处可见的监控、具备实时监控能力的综合指挥室,多种技术手段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除此之外,桥里村的干部作风也让我感动。在和村干部施进军聊天时,他透露自己每天基本都要走2万多步。为了实现纠纷不过夜,一晚上起来好几趟,跑到村民家中调解矛盾。和施进军一样,走在桥里村,不时会遇见步履匆忙的民警、一丝不苟的信息员、电话不断的村干部的身影。
哪有凭空而来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正因为有他们的不懈付出,才有了桥里村的今天,才有了由乱到治的美好生活。(张诗纯)
作者:记者 张 峰 张诗纯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