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绍兴的“一地青绿”,自古是清净美丽的象征。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全面深化,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全民共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壮大。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效压实绿色生态“基本盘”,切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我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更添精彩。
创建未尽、步履不停。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优级,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上升至85.41分,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更具含金量。
高位谋划 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三月春意浓。诸暨市店口生态警示公园内,绿荫环绕,景色宜人。暖阳照在人身上,使得游客惬意又温暖。作为全省首个生态损害替代修复项目,这里在成为生态公园之前,曾是个人人嫌弃的垃圾堆放场,公园的建设资金,则是通过行政磋商,由8家涉案的污染企业赔偿而来的。
自2018年全国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来,绍兴聚焦“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传统困局,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等管理制度,被中组部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生动实践案例”,向全国层面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输出了“绍兴经验”。
创新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是我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一个缩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方林苗表示,过去五年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最严、责任最细、担子最重的五年。相关的法规、政策、制度出台频次之密前所未有——
看水流清澈、涛湖泛诀。背后有《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五水共治”(河湖长制)工作、“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等行动方案和工作要求制度支撑。加上汤浦水库上游生态补偿机制、曹娥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等层层加码,进一步明晰了全市域治水工作的行动路径。去年底,《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修改案获批通过,为在新发展阶段保护绍兴水资源提供了更完备的法治保障。
看蓝天如洗、白云如絮。2020年,《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二十条正式出炉,首次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到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体系。随即,全市3个空气质量国控点(现已增加至8个)设置地越城区跟进出台《空气质量达标进位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对空气质量排名落后的8个镇街进行集体约谈,为扭转当地大气污染防治被动局面,提高空气质量夯实了基础。
看绿色生活、“无废”洁净。2019年4月,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地市参与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制定“1+4+7”方案体系和制度、市场、技术、监管四大体系。之后,绍兴带头参与全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方案制定工作,在省内率先提出废水、废气的“无废”化处置以及“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等建设目标,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样板。
看人烟辐辏,城乡美丽。去年,全市加强美丽绍兴建设统筹协调,以《新时代高质量建设美丽绍兴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规划纲要(2020-2035)》和绍兴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总牵引,以各领域专项规划为具体指引,统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全方位构建“大生态”工作体系。
在监督方面,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制度落实情况,有效督促政府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工作水平……
眼下,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已经启动,43项指标业已明晰,逐步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护航新目标下的创建工作行稳致远。
擦亮颜值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行走在拥有2000亩广阔水域的迪荡湖公园内,人水相依的舒适感扑面而来。无论是公园南侧飞檐翘角的莲花阁,还是水域之间错落有致的植被和花海,亦或是对岸依水而建的写字楼,所有元素交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亲的生态之美。
长河纵贯、古城千年。对于绍兴,水乡风光是城市的根基。近年来,绍兴坚持“领航”,从“五水共治”到“河湖长制”,从建设“美丽河湖”到打造“幸福河湖”,从“剿劣”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在持续深化中不断提升,水环境越来越好。到2021年,绍兴六夺“大禹鼎”;11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25个省考断面Ⅰ-Ⅲ类水比例为100%,功能区达标率为100%,较2016年底有明显提升。
河湖澄澈,可映照一方蓝天。2021年,全市8个国控点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44.7%,达到2012年空气环境质量新标准颁布以来的最优水平,开启了绍兴开展全面“治气”的高光时刻。
回想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一度达到42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末尾。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副支队长汤春锋说:“作为绍兴人,我们看不得家乡山水蒙尘,达标进位的任务既迫在眉睫,也任重道远。”
于是,一场场多点布局、广泛覆盖且动真碰硬的“夜鹰行动、突击行动、专项督查”等全面展开。同时利用数字化改革契机,生态环境部门对工业废物污染、移动源污染防治进行精准锁源,持续巩固治气成效。前不久,我市首部政府规章——《绍兴市柴油动力移动源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开启了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新阶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后,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曾作过关于《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阐释。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是回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愿景。
春日最能捕捉各类生物与山水相亲的生动画面。在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500余种植物迎风招展;天空中黑耳鸢和白颈鸭“分庭抗礼”,环颈雉“追赶嬉戏”……能成为动植物的“乐土”,得益于对生态“红线”的寸步不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源保护处副处长、野生动植物专家赵锷说:“通过涵养水源、封山育林等举措,保护区内具有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汤浦水库记录到中华秋沙鸭两次‘入境’,它们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能被它们看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绿道是串联全域美景的纽带。2020年,位于嵊州剡溪江边的“诗画剡溪”绿道成功跻身浙江最美绿道之列。行走其间,山体、湖泊、人文遗迹、历史村落徐徐铺展,复刻出“浙东唐诗之路”的风光美景。在这里,人文与生态互相交织,勾勒出的正是绍兴“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特质。
加速转化 绿色发展成效凸显
2021年7月,全省首笔碳排放权抵押贷款落地绍兴:恒信农商银行向绍兴中成热电有限公司发放6000万元绿色金融贷款,抵押物是该公司的碳排放权。今年初,这项助企政策——碳排放权抵押贷款,入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最佳制度供给、最佳服务项目、最佳组织举措”十佳案例,其“点绿成金”的创新性做法,在全省引起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进入“十四五”后,全国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从之前的成绩来看,绍兴已率先进入赛道。近年来,绍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绿色本底,加快打通转化通道,确保生态优势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迸发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
转化首先体现在产业方面。2016年,我市创造性出台最严印染行业提升地方标准,涵盖落后产能淘汰、先进工艺技术设备、绿色标杆示范企业和环保规范要求等,并很快在各个传统行业领域实施,所有企业放在同一标准体系下考量,谁关停整治,谁集聚提升,向全社会公开。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上虞区道墟街道这座曾拥有大大小小30余家化工企业的化工重镇,随着浙江龙盛、闰土股份两家化工染料巨头拆除近900亩的道墟厂区,踏上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改革往往是向内的,深蹲是为了更高地起跳。这场大规模的“产业迁徙”持续了数年时间,到如今我市已累计整合、重组、退出印染企业151家、化工企业159家,整合提升后预计印染产业新增产值100亿元,化工产业新增产值800亿元。柯桥区蓝印时尚小镇、上虞区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园式”集聚发展态势蓬勃、创新不断。
在乡村,绿色生态成为新增长点。新昌县小将镇“莒溪十八渡”景观经过系统的生态治理,盐帮古道边的水更清了,名气更响了。毗邻景观带的洁溪村依水而兴,随着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十八渡、露营基地等节点建设的完成,闲置农房有效激活,前来村中徒步、嬉水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沿线村庄的餐饮、民宿业的发展。节假日期间,新开业的民宿入住率可达100%,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新昌是全省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应用及“两山银行”试点地区,当地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两山银行”市场化运行,部分案例入选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佳实践清单。
另一方面,打造全域“无废细胞”,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绍兴市生态循环产业园一期、二期工程先后运行;小微产废企业危废统一收运体系基本完善;特定类别危险废物定向“点对点”利用试点次第推开;废盐渣资源化利用处置项目建设投运……各类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已成为新生产生活方式,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加清晰。
美美与共 “智治”格局持续优化
2021年,数字化改革的浪潮开辟出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径。当年6月,市生态环境局抓住机遇,在数字政府上线“无废城市”门户和“医疗废物全过程监管”、“固体废物交易撮合”两大应用场景,对固体废物产生、运输、利用处置等相关环节的监管系统进行系统梳理和流程再造,实现了各主体单位监管职责的无缝对接以及各固废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
该应用场景为全省“无废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雏形,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套全流程、全链条式的管理体系,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智治”新格局夯实了基础。这对接下来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据新成立的创建专班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积极谋划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数字化应用,深入研究对接“四个体系”和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方面43项指标,全程数字化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
科技支撑是加快“智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系统建设,累计完成875家企业8728个点位安装,初步实现产污设备与治理设施“同启同停”的预警功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共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点15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158个、联网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站点631个。治气力度不断加码,开发覆盖全市1500多个扬尘源的“绍兴蓝天”扬尘巡查监管小程序,基本完成扬尘源定位和网格员关联功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在我市首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题询问会上,主办方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开启网络直播,将询问活动放到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当中,群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不但如此,近年来,在“生态环保·公众探访”、“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等活动中,群众的身影和热议比比皆是。
只有全社会参与,才能美美与共,真正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春风又绿江南岸。刚刚结束的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宏大蓝图——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全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市域发展之路。“‘蓝脉绿网’纵横交错就是网络大城市的绿色本底。”方林苗说,我们要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创”为抓手,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真正让绿色成为稽山鉴水最鲜明、最厚重、最坚实的底色,走稳走好品质之城的建设之路。
作者:记者 裘 玮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