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同志,晚报聚焦小区垃圾分类好做法的报道好,有参考价值。我们小区的‘刷脸扔垃圾’也做得不错,有空可以来看看。”昨天下午,看到本报刊发的“关注‘生活垃圾分类’”系列报道首篇后,越城区迪荡街道桂花苑小区一名业主给记者来电。
昨天傍晚约6点半,记者到达该小区定时定点投放点时,正好有业主来扔垃圾。他在摄像头前站了几秒钟,便完成了刷脸程序,4个垃圾箱投口缓缓打开。他熟练地将垃圾分类投放后,智能设备立刻生成数据。屏幕上精准显示垃圾投放的时间、类型、重量和分类质量等。该业主瞄了眼屏幕,乐了:“出门前特意检查了一遍,就是要确保分类正确率100%,你看,还真是。”
“我这个分类质量肯定过关。”一名朱姓老太太相当自信。果然,屏幕上显示:“其他垃圾0.35 kg,易腐垃圾0.65kg。分类正确率100%。”“我跟你讲,我分得很细的,就连从盐和味精的包装袋上剪下的一角,我都要丢进‘其他垃圾’袋里。”老太太说。
“这次失误了,得分只有这么点。”看到屏幕上显示的“战果”——分类正确率98%,家住该小区2幢的一名业主皱起了眉头。“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后,家里人都觉得挺有意思,抢着扔垃圾。”住该小区4幢的一名业主说起家里扔垃圾的趣事,忍不住笑了起来。
“大家分类的积极性都很高。”垃圾分类劝导员汪女士说,这个智能系统可以对垃圾自动称重,并显示在屏幕上,对于乱投乱放垃圾的人也会进行记录并给予提醒,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屏幕上还显示有该小区本月的垃圾投放总量(517kg)和分类正确率(97%)。“我做垃圾分类劝导员3年了,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轻松过。”她告诉记者。
“数字赋能让垃圾分类监管更聪明。”迪荡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士说,系统会自动对居民垃圾投放量、分类正确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垃圾分类无人值守,以及后期的行为督导、日常执法等提供有力支撑。记者从越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越城区将有100个小区采用这一“智慧投放”。
作者:记者 陈乙炳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