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夕阳,散发最后一缕光芒。
诸暨市枫桥镇楼家社区开先自然村空旷的道地上,村民们久久不愿离去,念叨着一个人。
他叫楼建勇,年仅56岁。
2021年12月15日下午,楼建勇驰援上虞。17日晚,他倒在转运隔离人员的大巴车门旁……
日前,绍兴市政府追记楼建勇同志个人二等功,绍兴市委宣传部追授楼建勇同志“最美绍兴人”特别奖荣誉。
他倒下了,队友还以为在检修线路
2021年12月18日凌晨2时许,上虞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外,从诸暨赶来的吴媚华母女焦急地等待,期待奇迹发生。
遗憾的是,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没能将楼建勇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当天凌晨楼建勇不幸离世。
楼建勇是绍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大客车司机。3天前,12月15日,作为公司增派驰援上虞的第35位司机,他没有跟妻子吴媚华当面告别,开着大巴赶到上虞客运中心。
彼时的上虞客运中心,没有乘客,只有被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的身影,忙碌穿梭。疫情发生后,这里成为转运隔离人员的大巴停靠点。
15日傍晚6时许,全副武装的楼建勇接到上虞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令:把一批隔离人员运送到金华东阳的隔离点。“这批人员住得分散,他挨个到小区接,到晚上9点多才接上最后一位居民。”市汽运集团援虞车队总指挥韦民说,一路上,楼建勇不停地给大伙打气。这一程,楼建勇一直忙到16日上午7时。
17日下午3时30分,楼建勇再次接到指令:前往上虞区曹娥街道,接送20余位次密接人员到指定隔离点。与楼建勇一起执行任务的,还有一位志愿者——上虞区水务集团员工张山。他负责与社区对接、清点人员等工作。两人第一次见面。
近下午5时,大巴抵达上虞区梅林雅苑小区。小区门口地方小,楼建勇驾驶的54座大巴调头很难。但为了方便隔离人员上车,他反复打方向挪车……使车门最大限度靠近小区门口。
“不少隔离人员还在吃晚饭、准备行李,要等上一会儿。”张山回忆说,当时他有些着急,楼建勇安慰他,“出去隔离至少得半个月,带的东西多,耐心等等。”
傍晚6时许,天黑了。隔离人员陆续上车。张山对照名单,清点人数。
约40分钟后,就在上车前,楼建勇突然倒在车门旁。
“我看到他趴在大巴车门口,还以为是在检修线路,为发车做准备。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发现他没有反应。”张山意识到出事了,大声呼喊,一旁的护士志愿者、社区的医生闻讯赶来抢救,紧接着急救车呼啸而至。
“刚刚还好好的……”张山不敢想下去。他强抑牵挂,继续投入转运工作。
“勇哥不会有事的!”当天晚上,同事缪建国看到楼建勇出事的视频,一遍又一遍祈祷。他曾和楼建勇搭班跑云贵川,“每次他都主动要求开夜车,不管路途多远、路况多险,从未有过闪失”。
楼建勇的老队长、市汽运集团客旅分公司柯桥车队队长徐伟江清楚地记得楼建勇第一次到办公室来找他的情景。“队长,能不能借我车辆使用说明书、技术状况说明书?”半年后,公司例行测试,楼建勇得了最高分,“急转弯,盛满水的杯,不盖盖子,滴水不洒”。
跑客运长途,抛锚防不胜防。每次出车前,公司要求15分钟例检。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抛锚,楼建勇常常花两到三倍的时间,细细地“摸”一遍……
30多年来,楼建勇用每一把稳稳的方向,“圆”着一名客车驾驶员的职业追求:安全里程20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150万余人次,从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一次乘客投诉。
30多年来,这个把乘客安全看得比自己还重的男人,这一次,已经竭尽全力。 上接第1版 “雁,你爸……倒在这个地方……”18日凌晨,上虞中医医院,吴媚华在女儿楼雁的搀扶下,走进重症监护室。凝望丈夫安详的面孔,情绪几近失控的她喃喃道,“万幸……你没上车。要是在路上出事,你会带走一车人!”
主动请缨,他争到了一个援虞的机会
2021年12月12日清晨,阳光和煦。枫桥镇楼家社区一栋小洋房的院子里,君子兰葱翠欲滴。萌萌的博美犬和蓝白猫追逐嬉闹。楼建勇却无心逗它们。
绍兴发生疫情后,车子停运,楼建勇待在家里。眼看着上虞确诊病例持续增加,他焦灼得坐立不安。
就在当天,绍兴市交通运输部门向全市客运企业发出号召:支援上虞。楼建勇得知后,立即托单位里的同事当面替他向公司援虞车队总指挥韦民报名:“人手不够,我来!”
“当时,公司主要派旅游班线驾驶员去,楼师傅开客运班线,原本他不需要去。”得知楼建勇的想法,韦民心头一热。
12月15日下午,韦民给楼建勇打去电话:急需增派一名驾驶员。电话那边,楼建勇没有一丝迟疑:“我去,韦总!我一定完成任务!”
“他一定会去的……”12月30日,枫桥镇楼家社区副主任王永苗话一出口,就哽咽了。
王永苗比楼建勇小3岁,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就在楼建勇出发去上虞的前两天,两人见过面。楼建勇半开玩笑地说,“我可能要去上虞,家里有什么事,你帮忙照应。”当时,王永苗没把话放心上。哪里想到,这竟成了遗言。
“他一定会去的。”王永苗又一次重复。20多年前那次抗洪历历在目。
那年夏天,受台风影响,枫桥江水位大幅升高,下游堤坝倒了近一半。后半夜,紧急的锣声响彻全村。楼建勇冲在扛沙包、堵洪水的第一线。就在他扛起沙包的一刹那,只听“轰”一声巨响,几个村民倒在血泊中。这是一起放炮取山泥堵洪水引发的不幸,一人献出了生命,两人受伤。楼建勇幸运地躲过一劫,但他的左腿,从此留下旧伤。
“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为这事向村里提过要求。”王永苗说,村里有什么急难险事,他还是抢着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村里发动党员、村民小组长值守卡口。他既不是党员,也不是村民小组长,而且常年在外跑客运,村里组织值守人员时,没把他考虑进去。“他却找到我,有些生气地问,怎么不把他排进去?还说自己开惯夜车,夜里值守,劲道足!”说到这里,王永苗重重地叹息,“可惜……”
村民楼红英家门前,有块道地。楼建勇的车常停在这里。每次出车,只要看到楼红英,他就主动打招呼。12月15日下午,楼红英一眼就看到他:一只背包,一只茶杯。“看这架势,要出车,这个时候还出车?”楼红英年长楼建勇几岁,关切地问。
“大姐,我去上虞。”
楼红英心里咯噔一下,“一定要注意安全。”傍晚5时许,楼红英收到楼建勇的微信:一张自拍的头像,防护服、口罩、面罩,只露出两只眼睛,眼神里有几分紧张。“驾驶员防护措施到位,大姐放心。”看着头像,楼红英却怎么也放心不下。
“我去上虞了。”一前一后,当天傍晚,好朋友周建新也收到了楼建勇的微信。“这个人总是这样!”周建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便在微信里“敲打”楼建勇:“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再保护别人!”
噩耗传来,楼红英失声痛哭,“建勇啊,你就不能不去吗……”
不着家的他,大家都记着他的好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也吹“燃”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激情。
楼建勇老家所在的诸暨市枫桥镇,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印染厂、服装厂、汽配厂……就业选择多。但楼建勇20出头学会开车后,一直跑客运。
“爸爸喜欢开车。”楼雁脑海里,烙印着一幅温馨的画面。
“雁,爸爸跟你说个有趣的事……”饭桌上,楼建勇抿口小酒道,“前两天,一对七八十岁的老两口下车时特地跟我说,他们坐什么车都晕,这次坐我车,一点不晕,下次还要坐我的车!”那一刻,楼建勇微醺的脸庞,溢满自豪。
“村里还只有摩托车时,他就开上了汽车,而且技术好。”王永苗说,那时,哪家哪户有急事,他的车就成了“110”“120”。
村民楼匡曾在上海吴淞服役。那年,他在训练中腰椎受伤,在上海住院。他的父母亲十分担心。楼建勇得知后,开车载着他的双亲,赶到上海看望他。此后不久,楼匡的一位祖辈突然中风,又是楼建勇开车送到医院。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保住了性命……“建勇叔叔怎么就……”楼匡不忍再说下去。
楼家社区1000多户,2700多人。这家电灯坏了,那家太阳能水管爆了……这种事时常发生。王永苗原来是村里的电工,后来当上社区干部,抽不开身,楼建勇顶上。
楼建勇出事的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陷入悲痛。
这几天,天擦黑,边玉凤开启楼道灯,灯亮了,她的泪水扑簌簌地流。这盏灯是楼建勇驰援上虞前一周修好的。“那天,建勇叔叔出车刚回来,晚饭也没吃,就赶来修灯,修好了室内灯,又修楼道灯……”灯光里,她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站在梯子上的瘦小身影,“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
“你妈去世得早,这些年,建勇叔叔帮了我们家很多很多。你们的婚事,能办得这么顺利,多亏他出力……”8年前,边玉凤结婚,公公楼正炎把儿子、儿媳叫到跟前,郑重嘱付。边玉凤当时以为两家私交好,后来才知道,楼建勇就是身边的“暖人”。
哪家有红白喜事,夜里需要人看管,楼建勇说他来;哪家灯坏了、水管堵了,他拎上工具箱就往哪家跑;农忙时节,村里道地上晒满谷子,他出车回来,顾不上回家,帮人一起收谷……
有时人还没到家,求助电话就来了,楼建勇从不推托。一桩桩,一件件,就像他开的路一样绵长,几天几夜诉说不尽。
“妈妈常说,爸爸‘心朝外’。”楼雁觉得,是气话,也是实话。话里有无奈,有迁就,也有相濡以沫的理解。“爸爸的心里有我们。他只是不说……”
就在一个多月前,楼雁被爸爸的行动“吓”了一大跳。楼雁是诸暨牌头中学一名教师,平时住在学校。那天她发现宿舍的门锁坏了,顺手发了微信朋友圈。一个多小时后,爸爸竟然出现在她面前,二话没说,帮她换了宿舍的锁芯,还一再叮嘱“安全第一”。
“已经到上虞,看形势,估计要20多天才能回家……照顾好家里的猫和狗……”12月15日傍晚,吴媚华接到丈夫的电话,越听越心焦。
30多年来,楼建勇每次出车,吴媚华的心就悬着,直到他平安回来才放下。万万没想到,这个电话,竟成了夫妻俩最后一次通话。这一次,她的心被“挖”走了……
几个月前,楼建勇抱起家里的小猫咪,当着女儿的面,一口一声,“来,外公抱抱。”楼雁心领神会。“这是你爸做梦都想的事……”1月3日,吴媚华向女儿诉说道,“你不在家的时候,你爸常跟我开玩笑,让雁多生几个,将来他退休了,一起帮你带娃……”
“爸爸——我再也没有爸爸了……”
2021年12月31日,上虞全域解封,虞城山河无恙。
2022年1月3日,他“回家”了,村民一拨接着一拨来见他最后一“面”。
作者:记者 何超群 林佳萍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