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绍兴实践”

2021-12-29 08:22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位于绍兴滨海新区的三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有7个生产车间已经投运。“我所在的是第一车间,生产基本靠人工。”站在第一生产车间门口,车间主任张先泉指着后面一个个标准厂房,眼带羡慕地对记者说,“你看,生产车间的数字越大,智能化程度就越高。”

目前,第一车间主要生产与燃油车配套的汽车部件,不过正逐步往新能源汽车部件转型。在第一车间,张先泉当了两年的车间主任,管理的工人有150余人,工人数是7个车间中最多的。“第一车间的工人主要是手工生产,干活相对较累。”张先泉说,他们车间也正在智能化改造中,上周到了一台自动化设备,工人干活会慢慢轻松起来。

第三车间被称为三花汽零的“第三代车间”,从手动到半自动,再跃升到全自动。在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的组装工段,记者看到,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四五个工人,10多只黄色的机械手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有的在拧螺丝,有的在铆接,有的在检测,一天能组装2600多套产品。生产线上安装了工业相机,用上了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机械手就像人的手,相机就像人的眼睛,背后的软件程序是大脑。”三花汽零常务副总经理邹江说,自动检测产品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需要用大数据去不停“训练”相机。经过在生产中不停地“训练”,相机变得越来越“聪明”。“相机闪光灯一闪,就能自动检测一件产品是否合格,整个过程以秒计。”

第三车间新近购买了60多台AGV小车(自动导引运输车),目前正在调试当中,不久将到车间“上岗”。AGV小车能沿着固定的轨道搬运原材料、产品等。今后,搬运这种重活基本上都将被AGV小车取代。“现在车间还处于调试爬坡阶段。”第三车间车间主任张福孟说,车间有50多名员工,基本都是调试员,不需要体力劳动。“高度的自动化提升了生产效率。不过,人依然不可或缺。车间设备都是密密麻麻的线路,出现故障后,需要人工处理。”

“制造”向“智造”飞跃,车间一线工人的幸福指数升级。在总成自动装配线,一条传送带设置在车间中部,零件通过传送带被运送到对应位置上,两旁100余只机械手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操作,工业相机不停地对过程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记录,以防止出现不良产品。来自贵州的王昌平是这里的一名普通操作工,平时的工作是拿料、投料。“平时,我就负责投料,活儿比较轻松。复杂点的活,也不过是投放‘计测’零件。”

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三花汽零已经走在了行业世界前列,成为众多知名新能源汽车的供应商。近几年来,三花汽零平均每年投入上亿元打造智慧工厂。目前,三花滨海产业园的三期年产1100万套新能源汽车用高效换热器组件项目也已动工建设,预计明年能够投入使用。“三期项目中,公司将按照工业4.0的标准,打造一个超级车间,从上料到成品全部实现智能化,真正做到无人化生产。”三花汽零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更多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曾经在科幻片中出现的“未来工厂”场景将在滨海新区变为现实。

作者:记者 王旭东 赵婧赟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