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市人力社保局获悉,今年1至10月我市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新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102名,引进数量超过了去年的两倍。博士后引进量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通过这些年的积累和培育,博士后工作成效不断涌现,比如浙江新和成博士后工作站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蛋氨酸自主生产,国际市场上蛋氨酸价格从130元/公斤降至20元/公斤,帮助企业每年节省外汇支出300亿元。”市人力社保局专技处处长徐长春说。
首先是政策扶持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我市对新建成的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给予建站单位100万元、50万元的建站资助。工作站每引进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全职的给予20万元日常经费资助和30万元的生活补贴,在职的给予15万元日常经费资助和25万元的生活补贴。今年新出台的“人才新政4.0版”又强化了对工作站的运行管理,明确两年为一个评估周期,对考核评估为优秀、良好的工作站,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目前绍兴每年在博士后方面兑现政策资金超过1500万元。
其次是搭建平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市连续19年组织实施“百名海内外博士绍兴行”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连续4年开展“活力绍兴·智引全球”引才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对接博士后人才和项目。
此外,优化生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对符合全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优先建站,重点帮扶,去年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全市首家园区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支持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比如对地方重点领域的博士后项目,出站后仍需继续研究的,由地方给予持续支持,企业通过岗位聘任、项目合作等形式留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4个,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406名。目前在站的20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围绕各自的课题开展研究,为绍兴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记者 吴可蒙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