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0年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标志着自2018年我市建立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以来,本届人大常委会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进入了收官阶段。
从2017年的9252.19亿元到2020年的14455.97亿元,全市国有企业(不包括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大幅增长。在本届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市政府狠抓整改落实、深化改革攻坚,在实现全面“清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做大、做优、做强,推动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发展、造福人民。
制度引领
强化顶层设计
我市国有资产为全民所有,财富有多少?家里“底子”厚不厚?政府怎么管?几年间,公众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从“大概清楚”到“门儿清”的过程。
让国有资产管理在“阳光下”运行,得益于一项报告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此举拉开了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序幕。
根据中央、省委和全国人大、省人大要求部署,我市制定了报告制度相关实施意见,要求自2018年起,市政府每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年度报告采取专项报告和综合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我市企业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总体情况。市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国有资产报告编报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报告方式、审议程序和重点等,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
自此,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得到进一步加强,真正做到了全口径、全覆盖、全方位。4年间,市人大常委会先后提出了全面摸清“家底”、深化国资监管体系改革、设置绩效评价和奖励约束机制,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统筹谋划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聚焦资本为主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创新金融业态、推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工作、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整改方向及数十条具体意见和建议。“把制度理顺了,就能真正管到实处、用到点上。”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作为国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改革一直是民众热议的焦点,人大的审议意见也从“管资产”向“管资本”逐步深入。在此期间,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市管企业紧缺人才(经营团队)引进的相关政策意见(试行)》《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实施方案》,等等。这些制度性文件强化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也为推动我市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这一点,正是人大坚持“寓支持于监督”,推动建立健全国资管理各项工作制度的缩影。
全面清底
交出人民“放心账”
在2018年12月举行的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市人大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17年度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审议了关于2017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全市国资家底就这样完成了它的首次公开“亮相”。
根据当时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9252.19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为1044.55亿元,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总额为739.56亿元,水资源总量为895.33亿立方米(土地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数据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准)。
“受历史客观原因影响,很多企业没有纳入统计。我们在审议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全面摸清国有资产家底。”一位参与审议的常委会委员告诉记者,“清底”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底数清,才能账目明,只有账目明,老百姓才能放心。
市政府将“全面摸清国资‘家底’”作为2019年初落实整改工作的第一条办理内容,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数字赋能。在推广“浙江省资产管理云服务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绍兴市国资监管信息平台”功能,同步推进“绍兴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平台”、全口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大常委会抢抓当前数字化改革契机,积极推进人大预算国资监督系统建设,进一步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和数据互通共享,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纳入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统计报表1021户,比原先增加512户,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的“清底”目标。同时,通过开展市级政府性资产专项清理,挖掘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资产约120亿元,入账账外房产面积18.77万平方米,账内盘活存量资源215亿。
摸清“家底”,还要管好“家当”。
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人大监督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上虞区是我市推进全口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的试点地区。据了解,该区已形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实物量、价值量数据库,建立了上虞区自然资源资产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为后续编制全省清查技术规程提供了“上虞样本”。
深化质效
助力高质量发展
数据是硬指标。
根据本次常委会会议通报,至2020年末,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4455.97亿元,同比增长21.8%;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3060.57亿元,同比增长20.9%;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774.54亿元;自然资源国有资产方面,至2018年末,全市国有土地面积171167.01公顷,目前全市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32种,总水资源量78.43亿立方米,林地面积468089.20公顷。我市国有资产的“盘子”持续做大。
“家底”要殷实,更要“管用”“好用”“活用”。近两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审议意见,提出了国有企业既要“做大”更要“做强做优”,以进一步保证国有资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促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19年度全市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提出了关于创新金融业态,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围绕审议意见,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强化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构建国有金融资本监管体制机制。
一方面,有效落实国有金融企业履行主体职能,引导企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经营业态,丰富支持实体经济的形式、渠道。另一方面,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地方国有金融机构将服务制造业、民营企业作为金融支持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力度。同时积极扩大担保余额,让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覆盖到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
围绕自然资源资产,市人大常委会提出要创新工作方式,在摸清“家底”基础上,探索推进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确保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本届人大常委会是贯彻落实报告制度的第一届,可以说人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工作才刚开了头、起了步。”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强调,立足当下,新兴动能加速蓄力,各地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行进。要坚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引领,进一步深化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强化监督质效,发挥好国有资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记者 裘玮 通讯员 王彦樑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