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昨晚7点05分,上虞区上浦镇梅坞村文化礼堂亮如白昼,村民杨玲花盯着课本,脸涨得通红,一字一句念完《悯农(一)》,礼堂内响起掌声。这是杨玲花学会的第一首唐诗。她说:“生活好了,就想学点文化。”
杨玲花今年66岁,是梅坞村农民。她在家中排行老大,有4个弟弟。小时候家里贫穷,她没能上一天学。因为不识字,乘公交车回娘家老坐反方向;每次签名,得别人写好,自己哆哆嗦嗦一笔一画,依葫芦画瓢……有一次,5岁的孙子缠着她念唐诗,她摇摇头说不会,心里很不是滋味。
去年重阳节,梅坞村两委会联合村乡贤会倾听老人需求,一个心愿引发大家共鸣。“阿公阿婆们想上学?!”村乡贤会秘书长郑立忠一开始感到惊讶。“但仔细想想,出生于那个年代的人,上学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郑立忠说,这把年纪了,上学,是情结,也是一种追求。
梅坞村位于浙江省摄影小镇首批创建试点乡镇之一——上虞区上浦镇。一条千年梅坞古道,让小山村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去年全村游客接待人数超过5万人次,人均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拿杨玲花老人来说,坐在家门口卖卖笋干这些土特产,总是卖脱销。日子越过越舒坦,老人学文化的心愿更迫切了。
去年12月底,在村两委会和乡贤会的张罗下,老年识字班试开课。乡贤会秘书长、滨江小学教师郑立忠带头义务上课。消息传开后,村里10多位在上虞区任教的老师纷纷赶来加盟。老师阵容强大了,识字班每周雷打不动开课。
11月是农忙时节,可老人们却主动提出“不停课”。昨日,杨玲花和老伴忙完农活已是晚上6点多。她匆匆扒完晚饭,起身要洗碗,老伴却脸一沉,提醒她,“赶紧去上课。”杨玲花挎上布袋书包一路小跑直奔文化礼堂。
“茶仙,你家今天不是在割稻吗?”迎面碰上同学,杨玲花打招呼。
“向你学习!”倪茶仙一本正经地说,“今天要跟你抢第一排!”倪茶仙有次到杨玲花家串门,发现她连床头也放着识字本。
“这个年纪,学了忘,忘了学,有时会泄气。”杨玲花冲着倪茶仙说,老姐妹互相打气,劲头足。
教室里,已经有同学了。他们有的掏出老花镜戴上,有的埋头在作业本上练字,有的默念课本……晚上7点,准时开课。“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朗读时,要饱含感情。”郑立忠话音一落,杨玲花自告奋勇,站了起来,她说:“课堂上读好了,回家才敢念给小孙子听。”一句大实话,把大伙全逗乐了。
1个小时的课程,短暂而欢乐。晚上8点,下课了。不少老人围在郑立忠身边交流学习心得。杨玲花也和往常一样,“拦”住郑立忠,请他听听发音准不准……当晚,和杨玲花一起听课的还有27位老人,平均年龄65岁。
夜幕下的文化礼堂,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心房。
作者:记者 杜静静 何超群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