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市不断加强“扫黄打非”队伍建设

激活“神经末梢” 助力群防群治

2021-11-03 07:5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10月23日一大早,诸暨市浣东街道陶湖社区志愿者陶海明就穿上黄马甲、拿上宣传册出门了,当天他要去参与社区的“扫黄打非”日常巡查,并向街边商户和小区居民分发宣传册。

陶湖社区共有12个小区,总户数8103户,常住人口12000余人。像陶海明这样的志愿者,在陶湖社区有30多名,都是该社区居民。他们对社区的基本情况十分了解,开展志愿服务也得心应手。

要实现“扫黄打非”全覆盖,必须要激活基层一线的“神经末梢”。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扫黄打非”队伍建设,推进人员力量下沉,充分调动网格员、普通市民、文化企业等各方力量,助力“扫黄打非”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

“社区人口基数较大,拥有大型商贸体、学校、书店、网吧等重点场所,单纯依靠社区工作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陶湖社区干部马洁说。去年6月,社区广泛发动居民担任“扫黄打非”志愿者,与社区干部、网格员协同合作。“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掌上基层平台上报。”陶海明说。社区还结合区域综合商场、专业市场、学校及周边商户情况,绘制了巡查网格图和巡查清单,明确点位,使得网格员和志愿者开展工作更方便。

文化企业是“扫黄打非”工作的主体之一,调动企业主动参与对于完善“扫黄打非”队伍建设意义重大。走进越城区斗门街道冠友众谷青创园,只见园区多家企业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扫黄打非”相关宣传信息。今年上半年,斗门街道在园区试点设立了企业“扫黄打非”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共有十几家企业加入,定期对园区内的文化经营单位进行走访,分发宣传资料。

“企业之间还会组织座谈,就绿色阅读、版权问题等开展交流。”园区负责人邵先生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从“扫黄打非”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对于“扫黄打非”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

随着基层“扫黄打非”队伍不断壮大,群防群治效应也初步显现。在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有一支自发组成的“霓亮义警队”。从去年成立以来,除了在村内进行常态化开展巡查以外,还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联合执法行动,累计参与文化市场专项检查7次,出动义警50余人次,检查相关点位60余家次。“在日常执法过程中,群众提供的线索作用很大。”上虞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案审室主任唐巧娟说,今年以来,他们已根据群众反映的线索,处理了多起盗版侵权案件。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队伍的日常管理,提升人员业务知识和服务技巧,进一步构筑‘扫黄打非’战斗壁垒。”市“扫黄打非”办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见习记者 张诗纯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