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路明珠横板桥

2021-10-05 08:44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新昌县儒岙镇横板桥村,位于天姥山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谢公古道”“霞客古道”“浙东唐诗之路”在此交汇。唐代诗人许浑诗中的“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讲的就是横板桥村一带。

和儒岙镇大多数村庄一样,改革开放后因为有胶囊产业,横板桥村也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但随着胶囊产业的整合提升,村子的经济发展遭遇了瓶颈期。近年来,横板桥村对标“五星3A”勾画美丽乡村,积极探索“五会三治”乡村治理新模式,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自治,先后获得浙江省民主法治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近日,记者走进横板桥村,探寻这个自带人文气息的小山村的转型发展之路。

精神家园聚人心

从新昌县城出发,沿104国道一直朝着天姥山进发,就到了横板桥村。整个村庄呈带状,分布在104国道两边。

在横板桥村文化礼堂,记者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伯强。“对横板桥村来说,文化礼堂的建成意义重大,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王伯强深有感触地说。

儒岙镇是有名的胶囊之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横板桥村也享受到了胶囊产业爆发式发展的红利。胶囊产业发展最好的时候,这个只有280多户的小村庄聚集着大大小小10多家胶囊厂,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靠着日渐红火的胶囊产业,村民们陆陆续续建起了新房。

2002年,儒岙镇开始整治胶囊产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大部分胶囊企业被集聚到该镇新建的工业园区,村民们也开始赶到集镇上班。

“尽管生活好了,但村民们对村庄的发展并不上心。”儒岙镇联村干部黄林燕告诉记者,她到任前,曾担任该村联村干部的几个同事就提醒她,横板桥村最大的问题是凝聚力不够、干事不得劲。

2013年,还在广西、云南一带做生意的王伯强受邀回村担任“一把手”。如何让分散而居的村民们拧成一股绳?这是王伯强到任后的头等大事。“村干部很团结,战斗力也不弱,但村里的大小事没有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依然办不成。”王伯强找到了症结所在。

2014年,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让王伯强找到了突破口。“大家有了统一的活动场所,人心才能拢起来。”2015年8月,村文化礼堂落成,礼堂长廊公布了村规民约,并约定对村里的大小事情进行公告,内容涉及村里的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方面。

依托村文化礼堂,村里成立了民乐队、舞蹈队、西洋乐队等文化队伍,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高涨起来。每年中秋、春节还举办晚会,请有才艺的村民上台表演……奇妙的“化学作用”就这样悄然发生,原本分散而居的村民慢慢聚拢了,并开始为村庄的发展出谋划策。

“五会三治”强人心

虽然已经入秋,但午时天气依然炎热,68岁的金政健和老伴正在自家小院里闲坐聊天,房间的窗户正对着溪流,时不时有凉风吹来,连电扇都省了。

“以前哪敢开窗啊,河道里到处是垃圾,不仅臭,苍蝇蚊子还特别多。”老人告诉记者,过去,不少村民有将生活垃圾倒入溪流的陋习,一到夏天,房子后面河道里全是垃圾,让生活在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

王伯强坦言,曾经的横板桥村确实深受生态环境问题困扰。2015年,村里发起了“治脏、治乱、治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行动,专门整治村民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的陋习,还一口气拆除沿着村中主干道分布的200多个露天粪坑。

很快,横板桥村容焕然一新。为保持整治成果,在镇干部指导下,横板桥村坚持党建引领,在村庄建设和村务管理实践中,注重发挥村民代表、党员、妇女、文艺骨干、乡贤等群体的作用,建立了法治先锋会、乡贤参事会、巾帼志愿会、红白理事会、板桥德馨会5个民间组织,形成了以村两委会为领导、“五会”为载体、“三治”(自治法治德治)为抓手的“五会三治”基层治理模式。

“五会三治”的核心是引导村民参与村庄治理。

以前,遇到红白事,村民往往会大操大办。2015年,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牵头开展工作。“在村里走动时我们会宣传对老人‘身前孝敬,身后简办’的理念,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担任横板桥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的金政健告诉记者,理事会制订了相关标准,如办白事,酒席不超过10桌,每桌花费不超过800元,主张同事、朋友随礼200元等。

村里还组织了“致富带头人”“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在榜样的带动下,全村致富创富、尊老爱幼的氛围更加浓厚了,人心也更齐了。“我爱横板桥好风光,人间春色醉心房……”还有村民创作了越剧唱段来讲述家乡的变化。

“有时候一些在县城工作的年轻人会特别自豪,因为他们时不时会听到别人表扬横板桥村的变化。”横板桥村村委会副主任潘晓平说,因为这些变化,村里的年轻人现在也愿意回老家了。

文化铸魂润人心

人心齐了,村庄未来发展的路该怎么走?王伯强心里很是笃定,他告诉记者,他们提出了建设“一山(天姥山)、一桥(横板桥)、一寺(天姥寺)、一路(唐诗路)、一梦(天姥梦)”为主题的“诗路古驿”目标。

讲诗路故事,横板桥具有先天优势。

在王伯强的陪同下,我们沿着古驿道进村。路边就是一条叫“点点坑”的小溪,为了行走方便,村民们在溪流上架起了形态各异的20多座小桥,如今,这些桥成为横板桥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现在走的古驿道,以前是水泥路,后来恢复成青石板小路。”王伯强告诉记者,古驿道的新生成为横板桥村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横板桥的变化肉眼可见:原来的黑臭池塘已变成了“爱莲池”,池塘旁边就是“百家姓”景观。与此同时,为纪念李白而建的“太白庙”、颇具年代感的金家祠堂、唐代时曾繁盛一时的天姥寺立于古驿道边。

横板桥村的变化也吸引了乡贤回归。村民张平余年轻时曾是竹编艺人,收集了大大小小3000多件藏品。去年,横板桥村在古驿道边建起了乡村记忆馆,张余平将自己的藏品搬至乡村记忆馆,免费向村民和游客开放。村民潘伟光是一位退休老师,这几年他回到家乡,积极挖掘横板桥村红色文化和唐诗文化,为家乡的转型发展出力。

去年,新昌县发布了《“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计划将天姥山打造成“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的龙头景区。如今,各个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中。

看到天姥山的变化,横板桥村村民潘毅宏有了新想法。“最近几年,来天姥山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还打算将小餐馆升级为民宿。”今年60岁的潘毅宏和妻子原来在天津开包子铺,4年前回到老家开了一家面食店,生意红火。

“未来,天姥山旅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王伯强说,村里打算在古驿道边打造小吃一条街,并尝试引进更多旅游业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

人心齐 干劲足

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村民也还是原来的村民,但面貌和精气神完全变了。横板桥村的前后变化,印证了“人心齐,泰山移”这个道理。

一个村庄想要发展,凝心聚力是关键。横板桥村积极鼓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挖掘唐诗文化和优质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村民在参与中,见证村庄的变化,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获得感、幸福感越多,村民的主人翁心态就越强,越愿意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在横板桥村采访,有一个细节颇让人感慨。村里打算建设小吃一条街,准备对古驿道边的房子进行立面改造,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对此有顾虑,于是村干部找他们的子女谈话,而这些子女没有一个让村干部难堪,纷纷回家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只有家乡变美了,变得更好了,年轻人才愿意回家。”朴素的道理很快就说服了老人。

一路山川皆雅韵。相信有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横板桥村这颗“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明珠将更加璀璨。

作者:记者 俞颖颖 文/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