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前不久,在诸暨市暨南街道沿江新村的一处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内,浙江大学专家“组团”前来,观摩当地种粮农户现场演示无人机施肥、水稻侧深施肥等技术,并就诸暨主推的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进行“会诊把脉”,深度挖掘水稻“减肥潜力”,助力水稻绿色高效生产。
记者了解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利用侧深施肥插秧机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一侧,使水稻机械插秧与施肥一次完成,此举能有效简化水稻种植过程,减少施肥次数,降低人力成本,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环境污染。试验表明,相比传统种植技术,应用该技术可增产6%到12%,减少化肥用量10%到15%。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化肥定额制工作,诸暨市农业农村局加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基础,通过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新型肥料,辅以侧深施肥、撒肥旋耕等化肥深施技术,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化肥用量。
宣萍是沿江新村水稻种植大户,承包了近250亩水稻田,已尝到环保高效用肥的“甜头”。“无论是种植早稻还是晚稻,水田翻耕平整后要先施一遍基肥,再进行插秧。人工撒施效率低,施肥也不均匀。”宣萍告诉记者,往年,她要雇佣10多个民工,连续忙碌30多天才能把抛秧、施肥等一系列工作完成。这两年,她使用了水稻侧深施肥等新技术,通过机械化生产,只需1个民工15天就可以完成。
“实际数据说明,新型肥料以及施肥方式、施肥机械的运用,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接下来,我们将把它们推荐给更多农户,在保证水稻稳产增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化肥的用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耿苗说。
作者:记者 翁佳美 通讯员 方成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