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葑村,位于越城区鉴湖街道西南面,周围河泊纵横,风景秀丽,有鉴湖“桃花岛”之美誉。
这个既无工业基础也无征地补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曾十分微薄的村庄,用了不到20年时间,从一个“后进村”变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文化示范村、省美丽乡村精品村。
近年来,随着全市第一个农民体育馆、第一个农村树兰书房在村里相继落成,王家葑村以文化人,积极践行乐善理念,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善村。
近日,记者走进王家葑村,探访该村的成功之道。
紧抓机遇
出越城区老城区,驱车向南10多分钟,就到了王家葑村。在村口下了车,一路往里走,“乐善”二字频频出现。公交车站唤作“乐善亭”,不远处墙绘上贴着5个红色大字“乐善王家葑”。一条取名为“乐善大道”的整洁村道延伸向前,路边是有着诗情画意的凉亭、绿地、休息椅,空中还挂着五颜六色的风车带,微风一吹,风车轻轻转动,一切如在画中。
“我们村以前各方面条件都不好,晚上没路灯,环境脏乱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后岸村当村干部的祁光先回忆道。
2003年,原王家葑村、后岸村、郑家塔村合并成为新的王家葑村,“一把手”由祁志良担任。当时,摆在祁志良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道路破烂,经济落后,村风不正。
如何快速改变村庄的落后面貌,成了祁志良和其他村班子成员的心头大事。不久,他们找到了突破方向。
当时,原王家葑村里有一家棉纺厂,因效益不好破产倒闭。由于倒闭时该厂还欠了一屁股债,作为固定资产的厂房也被法院查封,而且一封好几年。“厂房被封了,土地也没法利用。如果能把这个结解开就好了。”祁志良和其他村班子成员不约而同想到了这里。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开这个结,关键要债主松口。经多方打听,祁志良联系上该公司的法律顾问,约好时间商谈。但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对方毫不让步,提出了一个没有回旋余地的方案:要么还清欠款,要么将厂房交给他们拍卖。
给现金不可能,给厂房更不行,因为厂房所在的土地是村里的集体土地,一旦交由对方拍卖,村里就失去了主动权。祁志良一次又一次与对方谈利弊、谈得失,“如果我们不同意拍卖,这处厂房你们无法利用,钱也拿不到。不如交给我们拍卖,卖掉以后,我们一次性付给你们一笔钱,就此了结。”
虽然觉得吃了亏,但拖下去确实也没什么好处,对方的态度渐渐转变,把谈判的重心放在拍卖后的钱款分成上。经过多次商谈,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厂房拍卖掉后,所得钱款除去还债外,还剩余100多万元。王家葑村利用这笔钱,发展集体经济,办好民生实事。
2006年,绍兴市启动新农村建设。一开始,“不起眼”的王家葑村并没有被纳入首批试点范围。“这是个好机会,要是错过了,村子就又要落后了。”祁志良说。他跑到上级领导那里游说,努力争取支持。
抢抓机遇,祁志良带领村干部先干起来。缺钱,就发动村干部垫一部分、借一部分。道路拓宽、立面改造、路灯亮化、墙面改造、河道清淤、拆除违建,随着项目一个个实施,村庄变化越来越大。到2010年,王家葑村终于成为鉴湖镇首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进入了越城区首批示范村行列。
如今的王家葑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5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以文化人
会挣钱,还得会用钱。村庄千千万,王家葑村的个性特色是什么?祁志良和其他村班子成员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想到了“文化小康”一词。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得到弘扬,文化自信是否更加彰显,不仅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的成色。
建设全市第一个农民体育馆,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真能建成,因为建设这么一个体育馆,需要一大笔钱。这对当时村集体经济还不宽裕的王家葑来说,简直有点异想天开。
半年多时间下来,祁志良和村委会主任不停地跑部门争取资金,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能想到的部门,他们都去了,磨破嘴皮、表明决心,终于争取到了近70万元项目资金。后来他们又发动乡贤、村民捐款,终于筹到了100余万元,但还差一半。“现在筹不到,以后总能筹到的。”祁志良安慰大家。他们和施工方多次协商,最后施工方同意村里分期付款,剩余的工程款分3年还清。
2011年,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王家葑村农民体育馆落成。现在,这个体育馆是村民们体育锻炼的必选之地,也是紧急情况下的避灾中心,还是村民的集会中心、家宴中心。“现在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不用进市里了,村里就能办,还方便。”村民曹惠芳告诉记者。每天晚上6点,体育馆准时开放,打羽毛球、跳广场舞的村民比比皆是,“现在不少城里人都来我们村里打球了。”村民尉佳楠自豪地说。
在农民体育馆的旁边有一排古色古香的木屋亮着淡黄色的灯光,这就是去年刚刚建成开放的全市第一家农村树兰书房。书房窗明几净,空气中弥漫着幽幽的墨香,邱大爷正在桌子上泼墨挥毫,一旁的学生还在奋笔疾书,书柜上各式读物整齐地排列着。每天下午3点以后,这里就会迎来许多小朋友,家长放心地把孩子托管在这里。不仅如此,为了让村里的学生在家附近就能买到想要看的书籍,祁志良和新华书店谈起了合作,现在的树兰书房还是新华书店的一个下属网点。
家门口就能跳舞、打球、看书、逛公园,村民乐在其中,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乐善始终
6月10日上午,王家葑村农民体育馆聚集了很多村民,这里正在举行王家葑村一年一度的博爱一日捐活动。天气有些闷热,还下着小雨,祁志良跑前跑后,忙着指挥维护现场秩序,“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这已经是王家葑村第11年举办博爱一日捐活动了。“我们村里乡贤多,困难群众也多。”村干部李良说,11年前,王家葑村还不富有,拿不出更多的钱帮助困难群众。村里决定成立一个基金组织,助危济困。2011年,在越城区红十字会的帮助下,王家葑村博爱救助金正式成立,并把每年的6月10日定为村里的慈善日。
博爱救助金成立第一年,在外经商的企业家们热烈响应,慷慨解囊。在柯桥做布生意的村民祁吉良一人捐了2万元。活动当天共收到50多万元捐款,后来又陆续有人捐款,总金额达到567600元。
“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坚持下来更难。”说到捐款,祁志良就提起了第二年的尴尬。原来,第一年已捐了款的企业家和村民,听说第二年还要捐,大都有点不太情愿。纵然村干部们挨个打电话动员,最后捐款的人仍比较少。第三年,他们改变策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不论捐款金额大小,全都来者不拒。也是从那时候起,王家葑村才真正把乐善之道上升为治村理念。
“11年来,我们的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不仅有捐款,还有急救知识课堂、医院义诊等活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来参加。”村妇女主任许群亚说,截至目前,村里的博爱救助金已有近200万元,帮助困难群众440人次。“这两年来,动员工作越来越好做了。”许群亚高兴地说。
村民孟大哥是受益者之一。4年前,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家中积蓄消耗殆尽。2年前,村里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从博爱救助金中拿出5万元资助他们。“当时正是我妻子病情最重的时候,如果没有村里资助,治疗就坚持不下去了。”孟大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抑激动,眼眶噙满了泪水。
作者:见习记者 赵婧赟 文/摄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