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码作用有多大?它能扫出一块地的“前世今生”,还能盘活一座城的资源家底。
这几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虞分局,正为全国唯一的“一码管地”绍兴地方标准发布做最后准备。自去年5月7日上线运行以来,上虞“一码管地”平台归集了域内不动产管理全生命周期所有信息,形成一个强大的数据库。
以此为基础,上虞不但实现了不动产业务办理全过程“零跑腿”“零资料”,还成功绘制出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实现自然资源管理从分散到统一、从粗放到精细的巨大转变。
机遇偏爱有准备者
上虞成为“一码管地”改革试点,是“上级要求、社会需求、自身基础”结合的必然选择。
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通知》,要求实行信息共享集成、流程集成,压缩办理时间,解决不动产登记耗时长、办理难问题。2019年7月,省委改革办等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不动产登记“一件事”便利化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实现全省不动产登记“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
上级推动便民化的方向很明确,但现实却有些尴尬。
自然资源领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调、规、批、储、供、用、补、查、测、登、建、验等10多条业务线,往往“平行不交叉”,内部信息共享弱,企业群众办业务要跑多个科室、反复提交各类资料。上虞很早就感受到了“难受”。
上虞区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赵颖清楚记得:2018年,有位在海外工作的上虞籍技术人员需要交易房产,这在当时一般是需要到现场办理的。后来,登记中心创新开展“不见面审批”,远程办理过户手续,为他省去了回国的大麻烦。
这件事对大家触动很大。上虞有大量在外人员,类似情况还会发生。这样的迫切需求,推动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2018年8月,上虞“不见面审批”系统在全省率先试运行,不久就颁发全国首本不见面审批不动产权证书。2019年1月,颁发全国首张不见面审批不动产登记证明。2019年6月,全面升级“不见面审批”至“互联网不动产登记”。2019年10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中心”,24小时受理线上和远程业务申请,还将水、电、煤气、网络、户籍等10项不动产业务全部上架,实现一次全线上联办。
“不动产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这个转变意义巨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主任周建平说,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不动产登记当事人要到登记机构现场亲自办理。互联网登记中心,通过视频连线、网络签名等形式,将现场延伸到了网络上,实了千里之外也能“面对面”,成功拓展了法律意义中“现场”的内涵和外延。
上虞在不动产登记领域的数字化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与中央、省级层面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成功进入到省自然资源厅的视野。2020年3月,上虞区获批成为我省“一码管地”唯一试点地区。
刀刃向内难题易解
但基础好不表示没困难,“一码管地”试点要想成功,拦路虎还有不少。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共享问题。
内部的共享是第一个要攻克的难关。2019年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虞分局刚刚经过机构改革,整合后各科室职能已根据“三定”(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方案予以明确,各条业务线所需材料也做了最简化处理。但对办事者来说,走完建设用地审批业务全程,依然要提供诸多重复材料。这与试点要求相悖。
怎么办?只能刀刃向内,再度对内部业务梳理重构。
为此,试点开始后一段时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虞分局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郑建军多次召集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开会,反复讨论业务流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删减、哪些环节必须保留,保留的环节能否跟其他环节合并。数十次会议后,上虞终于将涉及建设用地审批全流程的15个环节整合为“批、供、用、补、查、测、等”7个环节,全流程减少材料近200项,减少系统1个,改造系统1个,打通系统6个,各科室之间实现业务串联、信息共享。
第二道要跨越的门槛,是条线系统的打通。建设用地审批服务涉及6大省建系统,数据库和后台权限都在省里,地市和区(市、县)只是操作员,要把这些系统打通实现共享,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试点中的上虞,成功争取到省市支持,巧妙找到一个数据中介——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跟各省建系统数据平台相关联,涉及到绍兴不动产的最新信息都在这里汇集并实时更新。“这个平台像是一个蓄水池,‘一码管地’末端应用系统可以从这里抽水,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可以从这里查询,不动产变更的所有信息录入后也同步反馈到这个平台中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虞分局局长罗黎明说,这个平台实现了条块系统的打通和共享。
共享一旦实现,“一码管地”就有了最充分的大数据支撑。然而,“码”又从何而来?
上虞在摸索中想到了2017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不动产单元设定与代码编制规则》,这一规则在2019年成为国标。按照这套规则,每个单元的土地、房产及其他不动产,都可以由地方政府编制一个28位的数字码,这个数字码集成了不动产的位置、面积等众多信息,就像不动产的“身份证”,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上虞通过这一数字码,串联起土地供应、规划许可、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全业务全流程。不动产全生命周期的状态信息变动,尽在“码”中。
不动产码简洁明了的编码规则和所包含的丰富信息量,让盘活土地资源家底有了可能,也让上虞有了更大动力加快推进编码工作。据统计,试点之后,上虞已完成存量662832个不动产单元的赋码工作,新办理土地赋码515宗,基本实现不动产码“历史、现状、未来”全覆盖。
好用的码才是好码
编码是手段,用码才是目的。在“万码奔腾”的当下,好用的码才有市场。
“‘一码管地’,最终要服务于党委政府科学的决策、职能部门高效的履职、企业群众便利的生活。”罗黎明说,码传递的信息要丰富、准确、直观,使用起来要简洁、智慧、便捷。为此,上虞对不动产进行28位初次编码后,又进行了二次编码,转换成二维码,按正常、抵押、查封三种状态分别以“绿色”“黄色”“红色”三种颜色展示,给党委政府决策、执法机关执法、企业群众办事提供充分的风险预警。
在郑建军看来,“不动产码”就像一个工具箱,二次开发后,很多链路都可以打通,好处是自内而外的。
从内部看,以码串联业务,可以实现不动产的全周期智慧化管理。
土地推介云端化——开发商利用浙里办App,可全面掌握拟公开出让地块的基本要素,并通过三维、VR直观感受现场真实情况。权证办理快捷化——缴纳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后,整个不动产登记环节做到“零资料”和“无感知”办理,实现缴费即拿证。执法监管精准化——各地块做地、供应、登记、工程设计、竣工等阶段以五色图形式实时显现,能有效追踪地块状态及自然资源领域的违法行为。
从外部看,利用不动产码的多元性,通过码上合作,可以丰富“多跨协同”场景应用。
一码处置——扫码即可读取被执行人名下不动产状态,自动生成查封登记办件,实现全程线上无纸化办理。一码交易——权利人仅需提供“不动产码”即可完成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既避免了多系统资料重复录入,又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一码抵押——扫码直观高效了解抵押物状态,自动提取信息至银行业务系统,不用跑腿即可完成抵押业务办理。
对企业群众来说,“亮码即可办事”带来的吸引力是巨大的,“零资料”“零跑腿”大大节省了办事企业群众的财务成本、时间成本甚至是融资成本。据统计,“一码管地”改革试点推行后,上虞线上办理不动产业务总量占到70%,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需求在增加,“不动产码”融合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大。目前,上虞“不动产码”应用范围已向空间治理、资源能源、经济产业、公共服务等6大领域23个场景中延伸,今年还将持续深化拓展外部“码上合作”,“一码助学”“三维看房”等多个场景应用都在开发中。罗黎明说,从“内码转外码”到“一码变全码”,上虞要将“一码管地”改革逐步提升为全省乃至全国标准,使其成为自然资源领域的“代言码”,打造我省“整体智治”的典型标杆。
借助标准发布的契机,绍兴已开始全市域推广上虞“一码管地”的经验做法。周建平说,绍兴正极力推动“不动产码”覆盖到自然资源全域,从“一码管地”向“一码管空间”转变。“不但要管地上,还要管地下,不但要管山川河流这样的自然空间,管房产这样的人造空间,还要管想象规划中的未来空间。”
作者:记者 裴金红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