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2岁的蔡勤地有两门“必修课”:6点半出门,按照诸暨市东白湖镇中心学校和元培幼儿园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在几个校园路口连续执勤;忙碌2小时后,又穿过四五条巷子去独居老人张仲宝家做“一对一”志愿服务。
直到午间,记者才跟随蔡勤地回到位于陈蔡社区的勤地爱心志愿服务社。进门后,几十张雷锋画报惹人注目。“雷锋是您的榜样?”“对!”说起雷锋,蔡勤地脸上飞扬起特别的神采。年轻时默默做好事,退休后带着几百人做公益,30多年来,蔡勤地踏实地走在学雷锋的路上,“我的名字叫勤地,希望让爱心‘勤传递’”。
资助外省困难孩子
退休前,蔡勤地是诸暨市浣纱初中的职工,经常头戴一顶小红帽,在校门口护着孩子们上下学。退休后,这个习惯依然保持着,他还组织志愿者走上了老家东白湖的街头,成为维护秩序的“小红帽爷爷”。
“当年,如果不是《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20多家媒体一起寻找匿名好人‘诸暨一团员’,可能没人知道,蔡老师还匿名资助着山东省阳信县的苦孩子。”东白湖镇党委委员蔡琦说起蔡勤地,难掩敬佩之情。
1990年5月,《法制日报》刊登了一则新闻,讲的是山东省阳信县赵秀芝的事,她家中困难,患病多年的丈夫、公公相继去世,度日如年,后在全村好人的帮助下,重拾生活信心。蔡勤地看到后,一夜睡不踏实:她的孩子会不会没书念?等到天亮,蔡勤地匆匆赶到了邮局,给赵秀芝汇去10元。那时,蔡勤地每月工资只有40元。至于汇款单上汇款人一栏,他没有透露姓名,只填了“诸暨一团员”。
此后的每月,“诸暨一团员”持续给赵秀芝家汇去20元、30元……直到赵秀芝请媒体帮忙寻人,才揭开了匿名好人的身份。“出名”后的蔡勤地依旧保持初心,按时跑邮局汇款,时常写信鼓励她的孩子好好学习,直到1999年赵秀芝一家脱贫。
在蔡勤地的微信通讯录里,山东记者翟成新至今仍是常用联系人。“阳信县还有一些孩子比较困难。”蔡勤地主动和翟成新取得联系,希望继续帮助当地的孩子。30多年间,通过翟成新牵线,蔡勤地“接力”帮扶小刘中心小学贫困学生王莹茹、纸坊村困难三胞胎、栗家村史家姐弟等6家孩子长大成人。而今,蔡勤地依然是阳信这些孩子的“诸暨爸爸”。
“你看这孩子,现在已经是营长啦!”蔡勤地指了指照片墙上的笑脸,语气喜悦,那是他帮助的第三个孩子——当时阳信县第二中学的学生小王。
结对帮扶困境老人
73岁的张仲宝独居在蔡勤地家百米开外的解放台门,一辈子没娶妻生子。3年前,张仲宝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这让蔡勤地很揪心。
“我走遍了东白湖镇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发现像张仲宝这样的孤寡老人不少。这些老人家如果生病,往往得不到及时诊治。”蔡勤地说,就近居住的张仲宝他能关照,但其他村的独居老人,靠他一人就不行了。
去年,蔡勤地在辖区派出所的支持下,成立了诸暨勤地爱心志愿服务社。不久,东白湖镇、暨阳街道、浣东街道、大唐街道的志愿者们纷纷响应加入“勤地”。
今年,“勤地”在东白湖镇摸排建立了独居老人档案,组织志愿者与他们“一对一”结对。“远亲不如近邻。大部分独居老人是与就近的志愿者结对,有需要时可立即拨打志愿者的电话,请志愿者帮忙搞卫生、代买药品或生活必需品等。”蔡勤地说,他在群里发起结对接龙的当天,就有28名志愿者主动与就近的独居老人结了对。
56岁的志愿者斯红伟,家附近住着一位失明老人楼爱茶。斯红伟家里置办了6台织机,平时24小时不停工,可每次去照顾老人,她都愿意停掉家里的织机,让自己有更多心力去帮老人搞卫生,陪老人唠家常。
去年夏天,雄踞村潘家坪86岁的吴美庆碰上了麻烦。突遇台风,老人田里收获的几垄玉米来不及掰,那是她几个月的生活来源。好在跟志愿者斯培忠结了对,老人第一时间向他求助。没想到,第二天天蒙蒙亮,“勤地”的一队志愿者就赶到了玉米地。
在蔡勤地的带领下,团队成立仅1年,已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关爱服务等各类活动125次,与53个困境中的老人结成了对子。
作者:记者 翁佳美 何丹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