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昨天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上午,2021年浙江省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大禹陵景区举行。现场,水上应急救援技能展示、应急处置科普互动、应急大篷车科普体验等活动,为现场市民上了一堂防灾减灾教育课。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是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应急管理部门对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多措并举,探索形成了一套绍兴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对应急救援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为此,从2019年开始,我市启动建设“15分钟应急救援圈”,将应急救援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如今,“15分钟应急救援圈”建设成效突出,一些新建站点,及时弥补了救援盲点或距离,为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降低了灾害损失,达到了“救早、救小”的救援目的。
诸暨市大唐街道的综合应急消防救援站建成后,实现了15分钟内到达辖区范围内最远边界开展救援,与之前的救援水平相比,足足缩短了近半小时;嵊州市三江综合应急消防救援站落成后,其救援范围除了三江街道,还辐射周边3个工作片、14个村(社区),救援辐射范围显著扩大。此外,各站点还纳入了“119”指挥平台,接受统一调度指挥,城市消防站与乡镇(街道)站点形成互补,实现城乡消防应急救援一体化目标。“目前,全市已建成46个综合应急消防救援站,‘15分钟应急救援’的范围可覆盖84个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81.6%。今年完成剩余10个站点建设任务后,将实现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还围绕数字化改革,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绍兴北高铁站附近,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救灾物资仓库,服务西北部几个重要镇街的应急之需,依托“救灾物资智慧管理平台”,工作人员通过“赋码入库、扫码出库”的方式,对仓库到货检验、入库、出库、库存盘点等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确保数据输入快速、及时和准确,提高救灾物资管理效率,实现救灾物资的动态管理。
这只是我市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应急管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最近投入使用的市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数字平台,已归集10类风险源信息、6类应急资源信息、7类防护目标信息,累计汇集数据1.4万余条,筑起防灾减灾“数智安全墙”。“接下来,我们将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全链健全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系统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记者 林佳萍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