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后一代读书,读书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发财,而是为了懂道理,培养接班人……”上个月,上虞区长塘镇在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记忆”征集活动中,发现了一盒老式录音磁带。录音带是长塘镇桃园村首任村支书冯百忠生前留下的,有正反两面,正面是遗嘱、家训,反面讲述他自己的生平经历,总时长约1小时。他生前念念不忘培养接班人,特地留下遗嘱,希望继任者不忘初心。
冯百忠,1954年至1970年担任桃园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因病去世。这位32年前就已离世的村支书,不仅身先士卒,还是一位廉洁奉公、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曾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冯百忠是我们基层党史教育中挖掘出来的先进典型,值得我们学习。”长塘镇党委书记赵春峰说,冯百忠在录音中讲述的故事,对挖掘上虞党史的长塘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虽然从村党总支书记岗位退下来已经3年多了,但陈培林只要一有空,就会去万团水库走走看看。“万团水库群众叫‘饭团水库’,是全村人吃饭的保障。”陈培林说,这座水库就是冯百忠带领全村人建起来的。
从桃园村口出发,朝西南走大约3.8公里,就到了万团水库。这个小(二)型水库,最大坝高15.47米,总库容10万立方米,像一块绿宝石镶嵌在郁郁葱葱的大山中。
上世纪50年代,桃园村由于缺少水源,只能种植单季稻,村民的温饱成了一大难题。怎么办?冯百忠提出兴修万团水库的设想。
1957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寒风凛冽,在桃园村万团水库工地,1000多名青壮年一字排开,肩挑手拉,开始波澜壮阔的建设行动。“那时没有机械帮忙,全靠人工和人海战术。”现年87岁的老党员孙居铨回忆,当时他跟冯百忠是一组。冯百忠不仅肩挑手拉与别人无二,而且跑前跑后,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
经过长达5年的努力,万团水库终于建成,彻底解决了桃园村农田灌溉用水难题,双季稻轮作成为现实。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后,当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得到缓解,冯百忠也因此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此后,长塘镇决定在万团水库下游兴修规模更大的同天斗水库,村民以行政村为单位参建。当时,冯百忠已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但他还是与村民们奋战在一线。
“兴修万团水库、同天斗水库,靠的就是苦干加实干精神。”陈培林说,一代接着一代干,现在桃园村不仅被评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上虞区“五星达标、3A争创”典型,位于该村的上虞桃花源生态旅游景区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5月6日,临近中午,记者找到桃园村第二任村支书何三毛时,今年87岁的他正在院子里散步。何三毛身体有点发福,耳朵重听,但一提起冯百忠,他的话匣子便打开了。
在何三毛的印象中,理着小平头、中等个子的冯百忠,身体很结实,走路像阵风,干活更是个老把式。看着村民车水闲聊,他上前爬上水车,飞快地踩出节奏;修水库时,他看到有村民累了,跑上前接过担子,挑起来呼呼生风……“冯百忠在村民中的威信很高,他的威信是苦干、实干干出来的。”何三毛回忆,冯百忠平时很少待在办公室,没日没夜地和群众在一线劳动。
作为村支书,冯百忠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村民家里办喜事或丧事,有的村干部觉得不去赴宴会影响干群关系,但冯百忠用自己的行动作出回答。现年80岁的桃园村原妇女主任孟淑华至今记忆犹新,自从冯百忠担任桃园村党支部书记,他经常在支部大会上强调,“吃人家的嘴短!千万不要到群众家里大吃大喝。”
孟淑华说,在冯百忠的率先垂范下,桃园村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个优良传统保留至今。
一件簑衣给女儿做嫁妆
“这件簑衣虽然用不上了,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因为它是父亲亲手给我置办的嫁妆。”日前,冯百忠的二女儿冯桂珍小心地从阁楼里取下一件旧簑衣,轻轻弹去沾在上面的灰尘。
“当年这份特殊的嫁妆,曾轰动一时。”今年73岁的冯桂珍回忆道。
冯桂珍与同村的樊宝海自由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按照当地习俗,出嫁前男方要来抬嫁妆。那是1975年冬天,当樊家的迎亲队伍来到冯百忠家后,顿时炸开了锅:“堂堂村支书嫁女儿,嫁妆竟这么寒酸!”“百忠书记是不是太小气了?”……
原来,冯百忠置办的嫁妆,不是当时流行的棉被、火囱篮等,而是簑衣、铁耙、竹篓等一整套农具。“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姐弟五人,要扎根土地,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所以我了解父亲的想法。”冯桂珍说。
一传十,十传百,冯百忠置办的“特殊”嫁妆,成为当地美谈。随着时光流逝,不少农具或坏或丢了,唯有这件簑衣至今还在,成为冯桂珍一家的念想。
二女儿的嫁妆是一整套农具,过了几年,三女儿冯桂仙出嫁时,嫁妆依然是一套农具。“我们冯家五姐弟全部按照父亲的谆谆教导,扎根桃园村,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虽有艰辛,但也充实和幸福。”冯百忠儿子冯涛说,父亲总是教导我们,无论生活多艰难,一定要培养下一代读书。
因为13年前的一场车祸,冯涛的妻子离开了人世,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他瘦弱的肩上。“当时,女儿大学刚毕业,儿子冯亮正在读高中。”冯涛回忆道,尽管生活压力很大,但他依然遵照父亲嘱咐,想尽办法供子女读书。冯亮大学毕业后,一开始在上虞城区一家公司工作,2019年又回到农村,通过考试成为桃园村社区工作者。去年10月,他当选村监委主任。
修复录音带事迹永流传
冯涛一直以为,父亲留给他们姐弟的那盒录音带会湮灭在尘埃中,不曾想到,如今会重新面世。
“解放前,年仅4岁的我随父母从嘉兴逃荒到桃园村,靠种田为生。1952年成立农会,我被选为农会主任;195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我还有几个要求,一个是不要做坟,要火葬……”
冯涛说,录音带是1988年父亲录下的,“父亲临走前,要求我们在他的忌日不要大操大办,而是兄弟姊妹坐在一起,聆听他的录音带。”
遵照父亲遗嘱,这样坚持五六年,后来录音带出了故障,就锁在柜子里,再也没拿出来过。
“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桃园村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朱来生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说,不少制度都是冯百忠率先提出来的,“当时,申请火葬的人非常少。冯百忠的子女遵照父亲的遗嘱,将其遗体运抵绍兴市火葬场火化,足见冯百忠破除陈规旧习的精神。”
在长塘镇党委书记赵春峰眼里,桃园村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村庄,“这个只有500多户农户的小村,却有37个姓氏,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目前,这个村正在打造市级乡村振兴先行村,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4月中旬,赵春峰主持一个会议,召集桃园村的干部、党员代表,为桃园村争当乡村振兴先行村加油鼓劲。“我以村干部和冯百忠孙子的身份,参加了座谈会,并发了言。”冯亮说,当时镇里正在开展“红色记忆”征集活动,会后赵春峰问他,冯百忠有没有留下值得纪念的物件。他经常听父亲讲述爷爷的故事,在他心目中,爷爷不爱显摆。有一次,爷爷看到子女将省劳动模范的奖状贴在墙上,立即揭了下来,还训斥了他们。去世前,为了防止后代居他的功,向组织提条件要待遇,爷爷当着家人的面把奖状处理掉了。“连省劳动模范的奖状也没了,应该不会有东西留下来。”冯亮想了想,回复赵春峰。回到家里,他跟父亲冯涛说起白天的会议情况,冯涛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冯亮眼前一亮,“你爷爷留下的那盒录音带,可惜坏了。”
“一定要把录音带修复!这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资源和党史记录。”赵春峰在拿到这盒录音带后,立即向上虞区档案馆朱宝生馆长求助,令人惊喜的是,在档案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录音带被修复了。
接下去,这盒珍贵的录音带将在桃园村村史馆中陈列展出,而围绕冯百忠先进事迹的桃园村戏正在紧锣密鼓编排中。
作者:记者 范文忠 文/摄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