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初夏,暖风拂面。走进诸暨市枫桥镇栎桥村,绿树掩映,古韵盎然。72岁村民王全才刚从地里回来,这位头发花白、中等身材、笑容和善的老人,是绍兴分田到户的见证者。40多年前,他带领诸暨县栎江公社桥亭村(现为栎桥村的一个自然村)第十一生产队队员,进行了分田到户的尝试,拉开了绍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桥亭村,成为绍兴分田到户“第一村”,被誉为绍兴的“小岗村”。
1980年,王全才任栎江公社桥亭村第十一生产队队长。那时,桥亭村有近20个生产队,大家都在生产队里干活。“最大的问题是干活没劲。”王全才说,他常常看到村民们成群结队,拿着锄头站在田边闲谈,上前劝告也没用。有一年到了晚稻播种期,生产队却一直拉不到人去田间劳作,王全才和队委干部不得不挨家挨户动员。晚稻好不容易种下去,结果又因大家劳动积极性不高,本应耘两遍田,却拖了半个月也没耘完一遍。
回忆起当年的情况,王全才苦笑,“大家都去附近栎江挑泥沙了,一天能赚近10块钱,比队里一天几毛钱高多了。”眼看着成片良田产不出效益,王全才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灵机一动,“要是分田到户,大家自由经营,说不定就有转机”。于是,1980年7月,王全才召集队委干部开会,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想法刚提出就遭到了质疑。“这个设想是好的,但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万一出问题怎么办?”队委不少同志觉得太冒险。王全才当即表态:“我就想让大家吃饱饭,出了问题我来负责。”经过反复沟通,大家的意见最终得到统一。
听说要分田,村民们都很兴奋,欢天喜地领取了自家的责任田。分田后,村民们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往一季晚稻亩产最多300多公斤,当年就增收了50多公斤。不少村民除了干农活之外,还继续挑泥沙,收入大增。
正当大家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王全才却好几晚没睡好。“上级知道了我们分田到户的事,几次把我叫去批评。”但田已经分出去了,他也不好意思让大家失望。3个月后,王全才收到了一张传票,责令他18日内收回所分田地,“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行李铺盖都打包好了,想着肯定得坐牢了。”王全才说。
但就在1980年10月5日,也就是传票到期前5天,《浙江日报》一位记者联系了王全才。次日,《浙江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加强晚稻田间管理责任到劳联产计酬》的报道,肯定桥亭村分田到户的做法,王全才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桥亭村也一下成了明星村,前来生产队学习请教的人络绎不绝。
如今,王全才每天还会去自家的3亩地里看看,“现在种田都用机器了,前不久我们家刚添了一台新的收割机。”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笑得很满足,“政策好,科技好,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幸福”。
栎桥村现任党总支书记王永全从小在村里长大,目睹了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村庄先后获得绍兴市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小时候,大家总担心吃不饱饭,现在条件越来越好,每天走在村里我都觉得很自豪。”王永全说,王全才等老一辈人改革创新的勇气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下一步,栎桥村将结合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围绕“荷梅、古村、故居”三大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我们还计划在王冕故居周边打造观光农业区,将本村现有的草莓、提子、荷花等农副产品进一步推销出去,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打响王冕故里的文化和旅游品牌。”
作者:见习记者 张诗纯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