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市文广旅游局联合相关单位举行《东亚禹迹图》编制启动仪式。《东亚禹迹图》的编制是继《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编制完成后对大禹文化做进一步研究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日本友禅院禹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解码绍兴文化基因
所谓“禹迹”,即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大禹治水活动足迹的传说记载,目前依然存世的大禹祭祀地点和建筑物,以及有关禹的碑记、地名、歌舞等,凝聚了大禹文化的精髓。
绍兴缘何要编制《东亚禹迹图》?在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看来,绍兴是大禹文化保护、传承最好的区域之一,是大禹的归葬地,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大禹陵所在地,大禹是绍兴重要的文化符号。禹迹图的编制,是解码绍兴文化基因的题中之义。
绍兴本地文化学者多年来持之以恒专注于大禹文化的研究,其中禹迹图编制,缘起于2017年绍兴水利专家前往日本考察。当年的日本禹文化研究机构已着手日本禹迹的标注。这次考察对考察团启发很大,绍兴禹风浩荡,禹迹众多,梳理禹迹便提上了日程。
2018年4月16日,由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的《绍兴禹迹图》首发,收录了近代绍兴行政区域范围内的127处禹迹,引发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赞赏。在此基础上,《浙江禹迹图》编制工作启动。2019年4月,《浙江禹迹图》发布,全书30余万字,不仅有正图,还有大量的考释和附录,全面梳理了大禹文化在浙江的分布情况,涉及全省11个市,涵盖209处禹迹,其中绍兴最多。
文旅融合有益探索
禹迹图的价值何在?显而易见,这是绍兴文旅融合的有益探索。绍兴有大量的文化遗产遗迹资源,运用集成联动的思维,使之成为旅游、研究、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文旅融合头一个重要职能便是资源转化利用,而禹迹图就是最好的资源转化路径。
就在前不久,由市文广旅游局主创,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设计制作的“禹迹标识”以设立标牌的形式,陆续出现在绍兴各禹迹点。55处绍兴重要禹迹点,有了统一标识。这种首开先河的绍兴实践,在国内甚至东亚区域的禹迹留存地区都有一定示范意义。
这些“禹迹标识”由“绍兴禹迹”书法、大禹像、“缵禹之绪”印章、“会稽山”与“水”字、二维码、监制单位及编号等组成。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告诉记者,为了设计完成这些标识,工作人员认真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广泛征求国内文物、水利、文史、文旅、传媒等方面专家学者意见,并得到了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等单位的指导。
“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音频视频展示,实现绍兴禹迹导览的功能。禹迹在绍兴的展示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模式,这也被旅游界和文化界所看好。旅游不一定要看美丽的风景,寻找大禹就是寻找自己的根。唐诗印记、名人足迹等的追寻都可以参考这种模式。”何俊杰说。
日本夏大禹圣王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化寻求当代的表达,一直是文旅融合所追求的目标。今年是绍兴荣获东亚文化之都后的活动开展年,在亚洲范围内,我们如何更好地同日、韩等国家的城市做更好的交流?
绍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五大文化标识,即大禹、王阳明、鲁迅、书法、黄酒,在日、韩人民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印记,通过这些符号来作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会得到热切的呼应。
大禹文化并不是中国独有,在东亚的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都有禹迹存在,大禹文化在民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日本而言,2017年公布全国存在禹迹80多处,后来增加至130多处。从最新获得的数据来看,日本禹迹已达到153处。这几年,日本的大禹文化研究也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间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首先要找到一个共同点,大禹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共同点。编制《东亚禹迹图》能更好地讲述中华文化,追溯历史的渊源,更好地传递东亚各国文化的共同理念,获得认同,引发共鸣。东亚文化之都,三个国家22个城市,就是一个朋友圈,文旅部在绍兴形成了城市工作机制,目的是实现常态化交流。”何俊杰说。
多方参与形成共识
《东亚禹迹图》的编制工作由地方发起,目前已得到水利部、文旅部的关注和支持,有望成为国家级的研究课题。
绍兴已成功编制完成的《绍兴禹迹图》和《浙江禹迹图》,获得广泛好评,这为《东亚禹迹图》的编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4月19日禹迹图规范制定研讨活动上,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从大禹治水史实、地理中国的形成、大禹治水对水利的文化影响三方面开展演讲,阐明了编制《东亚禹迹图》的重要意义。
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市文史馆馆长冯建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多次考察大禹陵,多次对祭禹工作与大禹文化的传承弘扬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大禹文化高度重视,是因为大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影响,启动编制《东亚禹迹图》是“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出版《东亚禹迹图》的过程中要确保质量,使之成为普惠九州的好事。
在此前《绍兴禹迹图》和《浙江禹迹图》的编制过程中,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承担了主要工作,而这次《东亚禹迹图》的编制,将会是多方合力的成果。
邱志荣说,编制《东亚禹迹图》,首先要有《中国禹迹图》的概念,这需要制订顶层的设计和标准。这次编制《东亚禹迹图》,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协会机构及绍兴本土的市文广旅游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大禹文化基金会、大禹陵景区以及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单位都参与其中,形成共识和合力。
“目前,《禹迹图编制导则》初稿已经编制完成,将上报上级部门审批。”邱志荣说。
据悉,《东亚禹迹图》将在三年内完成,按照编制要求,由史料、文物、图片等构成,还原遗迹的前世今生,最终成为一部学术著作。明年祭禹前,将通过国家文物系统,对列入省级文保点的跟大禹相关的遗存遗迹以及对于东亚的一些研究成果做一些梳理表达,形成《东亚禹迹图》简本。可以说,《东亚禹迹图》的编制对集聚大禹文化资源、科学规范展示学术成果、开展交流互鉴、凝聚人心、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国家民族团结等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记者 於泽锋 文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