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各方救助,嵊州一绝症患者家庭有了起色

脚下有路 脱贫在望 

2020-09-22 08:12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编者按: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兜住民生底线。最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政策,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

如何帮助因残因病致贫的特殊困难群体实现脱贫?如何保障他们居住、出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本报今起推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专栏,聚焦我市特殊困难群体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帮扶下的生产生活变化。

“年初养的一批鸡苗长大了吧?需要帮忙吗?”9月20日一早,刘永江走进嵊州市浦口街道多联村杨树坑自然村村民王军海的家,开口就问。

“国庆节期间就可以卖了,到时还要请你们再帮帮忙。”王军海的妻子应小娟看到刘永江来了,立即把他请进屋里。

“你放心好了,应该的。”刘永江的话让应小娟吃下了“定心丸”。

刘永江是嵊州市慈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军海是他们的帮扶救助对象。4年前,王军海被查出多发性骨髓癌晚期,一个小康的家庭很快被拖垮,变成了贫困家庭。去年5月,嵊州市慈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了一个“造血型”扶贫救助项目,帮助他们建了一个养鸡场。眼看收获在望,应小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绝症压垮一家人

王军海的家是一幢半新的三层楼房,建于10多年前,算不上豪华,但在村里也不算差。“王军海患病前,家境也还过得去,现在却……唉!”叔叔徐香江话中透着无奈。

2000年,王军海与妻子应小娟一起到山东省东营市经营小笼包。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夫妻俩积攒了一些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后来建了新房,欠了一些债,但我们不担心,相信只要辛苦几年,债务就能还清了。”一直以来,应小娟觉得自己很幸福,老公比他年长7岁,很疼她,儿女双全也让人羡慕。

然而,这一切几乎在一夜间改变。

2016年6月的一天,正做着小笼包的王军海忽感双脚酸痛难忍。东营市一家社区医院医生诊断后,怀疑是腰椎间盘有问题,开了一些止痛药。王军海也没当回事,一直拖了半年,直到疼得走不了路,才想到去大医院就诊。

“多发性骨髓癌晚期!”看到结果,夫妻俩都懵了。医生说,双脚酸痛是因为肿瘤压迫神经引起的。

2017年1月,王军海在浙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命暂时保住了,但留下了后遗症,腰部以下的神经大面积受损,导致双下肢截瘫。

为了治病,家里的积蓄很快花完了,还背上了20万元的债。回家后,因为长时间卧病在床,加上护理不当,王军海臀部生了一个碗口大的压疮。他被送到嵊州一家费用相对便宜的康复医院进行治疗。

一边要照顾瘫痪的丈夫,一边要抚养一双儿女,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这位农村妇女身上。由于缺文化、缺技术,应小娟靠干点农活,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各方救助渡难关

两年前,当地政府帮王军海办理了低保和伤残补助手续,为应小娟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但他们生活的担子依然非常沉重。

吕月娥清楚地记得,去年5月她第一次见到应小娟时,她看上去很憔悴,也很沉默,眼神中透着一股忧郁。

吕月娥是嵊州市慈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位志愿者,那天受组织委托,了解应小娟的家庭情况,以便开展救助。

当时,嵊州市慈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在实施一项针对低保家庭的“造血”助贫活动,通过赠送猪、羊、鸡、饲料等,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最终达到脱贫目标。

“你家是低保户,你也有劳动能力,要不要试试看?”吕月娥问道。

“我一没养殖经验,二没养殖场地,能行吗?”应小娟有些心动,但仍有些犹豫。

后来还是叔叔徐香江的鼓励让她打消了疑虑。徐香江退休前是兽医,至今还有一个养殖基地,说可以无偿供她使用,也会进行技术指导。根据徐香江的建议,应小娟选择了养殖风险相对较小的鸡。

很快,“慈善阳光”派人送来了70只半大鸡和100只苗鸡,以及价值3000多元的玉米饲料。

让应小娟感动的是,接受结对救助后,包括主任刘永江在内,“慈善阳光”的志愿队员不时上门看望,力所能及帮助其解决一些困难。吕月娥家住邻村,有次听应小娟说起,如果长期养下去,饲料会紧缺,她便把自家在杨树坑自然村附近的半亩地免费给应小娟种玉米。

在大家的关心下,这批鸡顺利成长起来。去年国庆节,志愿队员们又帮忙推销,除了在朋友圈宣传推广外,不少人还自己掏钱购买。有一名志愿者,女儿结婚办喜事,本来酒店已排好了菜单,他与酒店负责人商量后特地加了一道菜——鸡。

第一批鸡很快卖完了,回笼了2万多元钱。

今年3月,嵊州市慈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又送来100只鸡苗以及几包玉米饲料。刘永江说,按计划他们会对结对的贫困户连续扶持两年。

养鸡脱贫信心增

养殖过程中总有意外发生。今年5月的一天,风雨大作,一块拦鸡的门板被大风吹倒,压死了避雨的20多只鸡。“这些鸡已养了2个月,每只有1斤多重,我难过得好几天吃不下饭。”应小娟说,后来在叔叔的帮助下,她及时补进了一批小鸡。

除了去医院看望丈夫和接送上幼儿园的儿子,应小娟几乎一天到晚呆在养鸡场里。她不想意外再次发生。

虽然中间有小波折,但她还是高兴地跟记者说,与去年刚开始养鸡时相比,规模已经扩大了1倍左右。

应小娟的适应能力让刘永江也有些意外。他说,他们实施的扶贫项目,“输血”是第一步,按计划扶持两年后将启动受助人的‘造血’功能,但应小娟提前1年就实现了。去年,应小娟把鸡卖掉后立即买了100只苗鸡。

“现在有这么好的脱贫机会,我要好好把握。”应小娟说,国庆节马上到了,等这批鸡卖完,准备多买一些苗鸡,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场有2亩面积,每年养500只鸡应该不成问题。”

让她欣慰的是,由于她养的鸡品质好,已有了不少“回头客”。记者采访当天,不断有人打电话来预定。应小娟说,大家对她的信任,让她更有信心经营好养鸡场。

丈夫的病虽然没有好转,家里的负担也一如既往的重,尤其是女儿已上大学,儿子在读幼儿园,日常开支更大了,但自养起了鸡,应小娟变得越来越阳光开朗了。




作者:记者 陈正军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