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乡村教育在斯宅

2020-09-17 15:49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诸暨东南部,东白湖库区,青山绿水间,坐落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斯宅村。

这里现存14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均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笔峰书屋、华国公别墅(象山民塾)和斯民小学,是斯宅文化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串起了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全链条。

乡村教育推动了乡村走向现代化。今天,当斯宅村全面走向小康时,如何发展乡村教育,让斯民小学这所凝聚百年历史的名校走得更远,成了当地村民、乡贤和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

今年9月,斯民小学作为一所村级完小,面向诸暨全市招生,开启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繁荣共生的探索。

走进小康村

耕读传家

8月28日,在诸暨斯宅村村委大院,59岁的村民斯鹏鸣正在整理文献。他是村史编纂人员之一。

“耕读重教,让我们斯氏人才辈出。我爷爷辈有兄弟三人,出了两个将领,一个是中将斯烈,另一个是少将斯励。”斯鹏鸣颇为自豪地说,“爷爷辈之前12代,代代出秀才,他们还因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得到过嘉庆、道光、同治三位皇帝嘉奖。”

“斯宅耕读重教的源头,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一些乡绅在外赚了钱,回乡兴办义塾。”村党支部书记斯国永说。义塾,就是对整个家族子弟开放的私塾。至清道光年间,江南富豪斯元儒在斯宅修建了恢宏一时的私塾——笔峰书屋。

从千柱屋背后的山间小道拾级而上,便是掩映在松柏之间的“笔峰书屋”。“正是有了笔峰书屋,斯宅人耕读重教的理想有了实现的载体。”斯鹏鸣说。到1840年,在笔峰书屋不远处耸立起华国公别墅(象山学塾),这是一座集家庙和学塾于一体的混合建筑,斯氏家族之外的子弟也能入学。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新学,象山学塾改为象山民塾(斯民小学堂),这就是斯民小学的前身。

斯鹏鸣是斯民小学的毕业生。“记得从我小学二年级开始,每每吃完晚饭,就和父母、姐姐一起,各自捧着一本书围坐在一起阅读。那个时候还没有电灯,靠着仅有的一盏煤油灯,我读完了人生第一本书《烈火金刚》。”斯鹏鸣说,读书写字成了他人生一大爱好。

与斯鹏鸣一样,读书写字融入了大多数斯宅人的生活。耕读重教的传统,使这里保持民风淳朴,农忙时村民互帮互助,空余时老人们聚在一起读书写字。近百年来,斯宅村走出100多位教授,在军、政、商各界成就斐然的乡贤达数十位。他们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的同时,也支持着家乡的发展。  

文化明珠  

坐落在村子中心的斯民小学,被誉为斯宅文化的“明珠”。校门额上书“斯民小学”4个汉隶,背面书有“公、诚、勤、恒”4字校训。从校门进去是一条青砖铺砌的甬道,甬道尽头便是内门——一道粗条石砌成高高的门台。门额上方镌刻着“汉斯孝子祠”5个汉隶,原为康有为题写。校舍融合日本建筑风格,三进砖木结构的楼房依山而建,用回廊相连。校园中央,一株阔大的梓树摇曳生姿,树影婆娑间仿佛百年时光穿梭。

沿着木楼梯走进教室,教室里书声朗朗,墙壁上贴满了书法作品。“书法和诵读是我们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孩子人人写得一手好字。”斯民小学校长斯剑光说,斯民小学校舍几易其址、校名几经变迁,但不变的是其“培育人才,应国家桢干之用”的宗旨。

71岁的斯舜厚在斯民小学任教35年,退休后仍经常回校教书法。“鼎盛时期,在校学生超400人。旧时有个传说,斯民小学的毕业生到上海去求职,无论当警察或邮局职员都可免考。”斯舜厚说,那时余姚、慈溪、东阳等周边地区的孩子也慕名来求学,学校甚至租用附近的民房来当教室。

斯舜厚原本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因酷爱书法,最早尝试在斯民小学开设书法课。后来书法渐成学校一大特色。之后每年新生入学,都会收到一支毛笔,祝愿孩童在校舍里“一笔开天”。

2003年,诸暨市实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不少村级完小因为生源骤降被撤并,消息传到斯民小学,大家都忧心忡忡。时任诸暨市图书馆馆长、诸暨市政协委员的杨士安先生,长期研究诸暨市地方历史文化,对斯宅村和斯民小学情有独钟。他向诸暨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提交了一个提案:要求筹备诸暨斯宅“斯民学校建校100周年纪念会”。海内外校友纷纷响应,经过有关部门的层层批复,提案得以通过,并且在2005年举行了盛大的百年校庆。

早在2003年,杨士安就提议把斯民小学融入斯宅文化,加速对斯宅旅游的开发。如今,东白湖镇全域旅游建设正兴。“斯民小学作为一颗耀眼的‘明珠’,会在我们的全域旅游中做重点推介。”东白湖镇宣传委员蔡琦表示,目前相关规划正在请专业团队策划中。

反哺乡村   

来过斯宅村的人,莫不为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耕读之风所感染。上海女子凌放来到斯宅村,十分惊叹,于是辞掉工作,在村里办起了一座图书馆。

凌放的图书馆对面,是裕昌号民间艺术馆,馆主骆东说:“我当时就是被村里的历史积淀打动,来这里投资兴业的。斯氏族人智慧绵延不绝,重教之风延续至今,这里有别样的人文气息。”三四年前,骆东在这里开设了一家民宿,民宿游客量也在每年增长。

从村里走出去的人才纷纷反哺乡村。斯民小校立了好几块石碑,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各界校友的捐赠。

93岁高龄的斯民小学旅台校友斯孝坤不舍桑梓,除了给斯民小学捐建孝坤楼,每年还亲自赶到诸暨为斯民小学的优秀师生颁发奖学金,从未间断。据粗略统计,斯孝坤奖学金如今已惠及师生2000多人,累计颁发奖金70多万元。

乡贤斯宏也是斯民小学的校友,每年给学校捐赠校服,并且每年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分发皮鞋,已经持续了七八年。

“现在,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有回乡创业的。”斯国永说。斯建杰是第一个返乡的“90后”,负责村里的景点运营。他告诉记者,斯宅村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吸引不少青年返回故乡创业。他们想把斯宅的古建筑与旅游结合起来,引进文创项目,激发乡村活力。同为“90后”的斯熠利今年也回到家乡,以抖音短视频的形式拍摄家乡的人文风景。

斯宅地处偏僻山区,依靠香榧、茶叶、板栗等经济作物,村民逐渐富裕起来。去年,该村还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对千柱屋、笔峰书屋、华国公别墅等古民居建筑群进行运营,一年门票收入五六十万元,部分村民入股,还可以分红。

民情记事本

百年名校如何重放光芒

从2005年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斯民小学的生源逐年减少。如今,学校在读学生只剩50余人,最少的一个班仅5名学生。学校现有11名教师,大部分是全科教师。“全科教师,就是一些人常说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而我就是那个既教数学又教体育的老师。”斯剑光的这句话,犹如刀子一般扎心。

斯民小学缺学生、缺专科教师。今年46岁的斯剑光本有机会分配到镇中心校甚至城区名校,但他果断拒绝了,在这里一干就是18年。他说:“学生是学校的魂,没有学生的学校就没有了灵魂。为了他们,我愿意留下。为了让百年名校重放光芒,我们都愿意坚守!” 

斯民小学教师吕淑斌告诉记者,每年想到学校来支教的老师有不少,但他们没法一直留在这儿。曾经有几位支教老师带来美术、音乐课,孩子们很喜欢,但一年之后,支教老师离开,这些特色课只能中断。

凝望着斯民小学的校门,斯国永的心里同样不是滋味:“我们村地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一些产业不能发展,但村民创业增收的愿望强烈,斯民小学等文化单位也要激活,两者之间该怎样平衡、相互促进?什么时候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了,回到斯民小学就读的孩子也就多了。”

新闻行动

专家服务团来了

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

打造斯民小学办学特色

9月9日,晚报报道组再次来到斯民小学。经过多方对接,晚报专家服务团邀请到了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周一农、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副教授寿洪、绍兴文理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副主任陈文龙、诸暨市教体局副局长胡伟霞、东白湖镇主管社会事业的副镇长朱杨晔等人来到现场。

一行人参观了千柱屋、笔峰书屋、华国公别墅、斯民小学,深入了解了斯宅村和斯民小学的历史和现状。随后,在斯民小学一间会议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就村庄和小学发展献计献策。

斯民小学校长斯剑光介绍了学校的百年历史,并直言学校当前面临的难题。

胡伟霞直奔主题,抛出了诸多“干货”。她说,斯民小学是目前诸暨市唯一一所教体局直属的农村完小,教育部门将从师资调配、奖励办法等方面予以支持。“接下来,诸暨市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即将启动,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将对接整个东白湖镇的学校。同时,还将选取一所城区名校与斯民小学结对,形成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发展等模式。”胡伟霞还透露,诸暨教育部门还将从斯民小学学生的升学渠道等方面谋划相关政策。

周一农对斯民小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他通过讲学、推荐等方式为学校发展牵线铺路。他认为,学校应发挥课程优势,打造研学游基地。“我愿意带着义工团队合力为斯民小学打造一套集国学、书法、篆刻、古典文学等科目的特色课程。”周一农说。

寿洪表示,斯民小学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课程建设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有力抓手,斯民小学需要有自己的校本课程。

因为临时有公务没能到现场的绍兴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孙国范,也为斯民小学发展出谋划策:建议以“教育文物”的定位赋予学校新活力,打造教师培训基地,以传承我国著名教育家、斯民小学教师斯霞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朱杨晔也表示,东白湖镇政府将从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给予进一步倾斜,帮助斯民小学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将学校纳入全域旅游规划。

与会嘉宾还建议诸暨市教体局借鉴越城区“银龄讲学计划”、上虞区“贤师回乡”活动等做法,鼓励、招聘部分名优教师和退休名师反哺家乡、反哺农村学校。

记者手记

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

如何繁荣共生?

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是基础,人才下乡是支撑。

对斯宅村来说,要突破发展瓶颈,激活资源,找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更好路径。而斯民小学就是需要激活的资源之一,它除了承载教育功能,也是斯宅文化的“眼睛”、斯宅旅游开发的“明珠”。

采访中,关于斯民小学的一种声音令人动容:“我们不希望外界以同情的眼光帮扶斯民小学,而是希望斯民小学成为乡村教育的旗帜。”的确,斯民小学不仅是中国乡村教育的活标本,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载体。除了加大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处于转型期的斯民小学更需要沉下心来修炼好内功。

如何修炼内功?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理念的更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明确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定位都是当务之急。

斯民敦教,熠熠生辉。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处理好这对关系,就能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繁荣共生。

作者:记者胡安娜 吴可萌 栗爱平文 黄霄摄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