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酷暑,烈日当头,行至诸暨市姚江镇梓尚阁村枯竹尖山的山顶,眼前是一座烈士陵园。70多年前,在墨城坞战斗中牺牲的朱学勉等烈士长眠于此。记者遇到了正在打扫烈士陵园的村民张仁贤。“朱大队长是我们村的‘守护神’,我从小听他的故事长大。”张仁贤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说。
61岁的张仁贤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烈士陵园义务讲解员,且一干就是20多年。每逢清明,前来梓尚阁村祭扫烈士陵园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员、干部、学生,有绍兴的、外地的,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四五千人。“每次讲解时都有人默默流泪,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张仁贤说。
朱学勉,浙江宁海人。全面抗战爆发后,25岁的他毅然投笔从戎。“皖南事变”后,朱学勉调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1942年5月,诸暨沦陷,朱学勉领导组建了诸暨第一支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泌湖乡抗日自卫队,后扩建为诸暨北区八乡抗日自卫大队。1943年12月,中共金(华)萧(山)地委、金萧支队成立,朱学勉任第一大队大队长,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44年5月27日,汪伪军独立第四旅1000多人由旅长蔡廉指挥,向诸北根据地进犯。朱学勉率领一大队抢占枯竹尖山制高点,面对数倍于己伪军的疯狂进攻,英勇还击,击退敌人。不幸的是,率领战士们奋勇作战的朱学勉壮烈牺牲。这场战斗被称为墨城坞战斗。
“当年的那场战斗打得很激烈,从早晨一直打到夜里,村里到处都是流弹,父亲叫我们躲在家里别乱跑。”85岁的村民王国良当年才13岁,他回忆,当时金萧支队的兵力、武器都远处于劣势,但面对敌人的猛攻,战士们毫不畏惧。“不少村民自发将饭菜送到山上支援战士,有的还把过年舍不得吃的腊肉、鸡蛋都送上去了。我家里也送过,一路上去,全是子弹壳,一抓一大把。”
“兵力悬殊,当年可以选择先撤离。但朱大队长担心村民受牵连,所以决定在这里正面迎击。”在王国良的印象中,朱学勉不高,1米7左右,瘦瘦的,最喜欢在空地上与村民一起唱歌、开会、演讲,激励大家创造美好生活。
如今的梓尚阁村,洋房遍地、花木成林,是远近闻名的花木村、富裕村。一幢幢小洋楼成为村里的风景,见证着村民的富裕生活。村道两旁、民居内外,随处可见木制彩绘的各种“萌宠”形象、用废旧轮胎做成的盆景;还有大片银杏林、桂花林、樟树林,很多村民擅长盆景、根雕制作,吸引了大批游客。
“我们村有红色基因,人心特别齐。”2013年,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王绍弟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7年多来,通过土地复垦等措施,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
截污纳管、村庄整治、渠塘清淤等一个个工程的实施,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村民们都没忘记这些革命先烈,只要提起墨城坞战斗和朱学勉等烈士,他们便会一起回忆起当年的烽火岁月。
“朱学勉曾作《有感》一诗,至今读来仍觉得热血沸腾。”诸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朱学勉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32年,但他在诸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诸暨人民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榜样。今天,他的英雄事迹仍在百姓中广泛流传,“学勉中学”“学勉路”等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他的缅怀。
作者:记者 唐洋洋 实习生 李晨昕 通讯员 吴海军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