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郭某发表在《浙江建筑》杂志上的论文《绍兴石宕园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为例》,被指与绍兴作者“心匠”的文章《深山藏古寺(八)——古宕石佛寺》有多处雷同。目前杂志编辑部、校方已介入调查,校方还成立调查组调查此事。
发帖者“心匠”,绍兴人,一名85后的建筑设计从业者,不愿意透露其真实姓名。
事发经过
8月15日,记者拨通“心匠”电话,他平静陈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只是说到近日杭州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郭某找他“协商”论文雷同私了时,声调才略微拔高。
“心匠”,1987年出生在上虞区丰惠镇,本科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建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专业。
2016年,“心匠”入职华汇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他对绍兴地区的建筑、园林有着浓厚兴趣,工作之余在绍兴地方文史专家Z老师带领下实地考察,也时常阅读文献资料,在朋友圈隔三差五会发表一些与绍兴文史有关的信息。
“我在豆瓣上发表多篇研究绍兴地区园林的文章,本意是为了与豆友们一起探讨学习。”“心匠”告诉记者,其中部分篇目也发表在澎湃新闻客户端私家地理栏目上。
去年11月初,“心匠”在“中国知网”上看到一篇题为《祁彪佳的园林世界》的博士论文,祁彪佳是绍兴人,明代园林大师。初看到标题时,“心匠”怀着“终于有人研究祁彪佳”的兴奋下载此文,打开阅读后,却发现这篇论文多处与自己和Z老师的文章有相似之处。
当晚,“心匠”在豆瓣上发布了一则揭露论文抄袭的帖子,有人关注转发。很快,郭某的丈夫联系到“心匠”,希望他删帖,并称“影响大了也控制不了,到时候大家都人肉她,不管怎么样,这个人基本就毁了。”
当时“心匠”考虑论文查重率有30%的容许度,而此论文只与自己的几段文章雷同,在大篇幅的博士论文中占比较小,似乎没有构成严重的论文抄袭,于是删掉帖子,保留了与郭某丈夫的聊天记录。
今年8月10日,“心匠”看到绍兴地方文史群里有人截图郭某在知网上的几篇关于绍兴的论文,其中一篇论文的标题是《绍兴石宕园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为例》,于2019年10月发表在《浙江建筑》第36卷第5期。“心匠”让人下载此文,比对后发现,与他本人的文章《深山藏古寺(八)——古宕石佛寺》“基本雷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雷同内容有九成之多。”他告诉记者。
当晚,“心匠”在豆瓣上刊出两篇文章的对比图,表达愤怒。
事件开始在网络上发酵。微博用户“读读读读完柯林斯”看到后,在微博上爆料,引发更多关注。文中直截了当称刚入职杭州师范大学的博士郭某发表的期刊论文《绍兴石宕园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为例》涉嫌抄袭豆瓣博主“心匠”的文章《深山藏古寺(八)——古宕石佛寺》,并配发两篇文章的对比截图,明晰标注了雷同部分。
“协商”未果
据“心匠”称,8月11日,郭某夫妇到绍兴,找到他请求删帖,并提出给予1万元补偿并以“心匠”的名义发表两篇论文。“心匠”说他拒绝了,不过仍将豆瓣上的爆料帖隐藏了。8月13日,郭某夫妇再次来到“心匠”单位,让“心匠”签署一份内容为郭某全程参与了论文的调研和写作、论文内容是“朋友间的借鉴”、只是发论文的时候没有告知心匠、属于侵权而非抄袭的道歉声明。“心匠”说,他认为这是歪曲事实,且此前他与郭某夫妇根本不认识,再次拒绝。
据悉,郭某夫妇的说法颇有“来历”。此前,郭某夫妇也曾拜访绍兴地方文史专家Z老师,后者带领夫妇两人去往绍兴羊山石佛寺游览,且向他们介绍了地方掌故。有人远道而来并对绍兴文史感兴趣,Z老师非常高兴,他是绍兴文史圈的热心肠。而“心匠”写古宕石佛寺的文章,也是缘于Z老师带领下的一次羊山石佛寺游览。此前“心匠”并没有关注该领域。
“心匠”告诉记者,郭某夫妇软硬兼施,一会儿让他在协议上签字,一会儿又“卖惨”,一会儿说,豆瓣上的“摘录”系丈夫所为,又说两人准备在今年举办婚礼,希望不要冲了喜事。“心匠”称,郭某夫妇遭到他的拒绝后,一度待在他的单位不走。此事同事都看在眼里,而他只得往外“逃”,以求摆脱。
多次协商未果,“心匠”与郭某互道“后会无期”,“心匠”后将郭某微信拉黑,之后两人未有直接联系。
郭某,博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在编教师。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公告显示,郭某为杭州市高层次引进人才。
绍兴文史研究需要本地人参与
随着事态发酵,热心网友“苍庐”、“苏北来沪农民工”等开始“扒”郭某的前世今生。有网友扒起了郭某的博士论文《祁彪佳园林世界》,在其博士论文第74页、75页处,均有与“心匠”豆瓣文《杭绍园亭记(三)——祁氏寓园》雷同之处。还有网友认为,郭某的博士论文,还与赵海燕《寓山注研究》、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有雷同之处,并涉嫌抄袭台湾学者曹淑娟教授相关作品。更有网友指出,郭某的论文,在整节整章地抄完后,把其中部分材料注为转引,以掩人耳目。譬如,郭某在“引用”曹淑娟的学术成果时,
甚至连错字都引了过去。曹淑娟专著第70页引祁彪佳《寓山注·序》中的“惟是泊丹登岸”,“丹”系“舟”之误,这个错误也出现在郭某的博士论文中。还有一些缩写句子、图表形式更改的手段,粗看相似度不高,但实质就是“内容搬运”。
也有声音同情郭某,认为资料摘引是正常的,信息时代本就互通有无,不可能每处都亲自到现场核实。有人认为此事不要一棍子打死,建议详查再下定论。还有声音指出:“心匠”到处散播郭某抄袭的消息,会不会是嫌赔偿金1万元太少。
记者辗转要到郭某丈夫的手机号码,希望能够采访当事人郭某,对事件的始末,以及“心匠”的说辞进行求证,到目前为止,没有收到回应。
Z老师是当事双方的共同好友,他告诉记者:“事情闹成这个样子我很伤心,双方都是我的朋友。郭某是一位在杭任教的山东人,她能关心绍兴文史,让我倍感惊喜;‘心匠’是绍兴文史研究的新生代,诸多作品都源于我带领下的田野考察,让我倍感欣慰。”
在Z老师看来,“外地学者研究绍兴,要求‘接地气’,多少也有点难为他们。比如《祁彪佳日记》点校者是桐乡人,我在里面发现几条错误,均涉及地方掌故。”Z老师认为,绍兴是文史富矿,绍兴文史研究需要多让本地人参与,特别是培养年轻研究者。譬如研究人文荟萃的绍兴老城区,出生于原会稽、山阴两县的学者就有天然优势,懂方言,文献资料里描述的内容,容易产生画面感,毕竟都是绍兴近在身边、耳濡目染的事物。
(注:Z老师系化名)
作者:记者 王宏超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