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劳动者——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展览近日在线上亮相。本次展览的117件作品,是从该馆收藏的11万余件作品中梳理、精选出来的。其中,有绍兴著名画家董希文和刘文西的作品,分别是《千年土地翻了身》和《祖孙四代》。
这两幅由绍兴人画的劳动者形象何以熠熠生辉?
《千年土地翻了身》:
艺路朝圣,三进藏区
董希文曾说,一个画家从不会画到艺术上的成熟,要经过“无理作画、以理作画和以情作画”三个阶段。重感情的特点一直贯穿于董希文艺术生涯的始终,而以晚年的西藏题材为著。
董希文(1914-1973)是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出生于柯桥区华舍街道原官华村。他在家藏的大量书画瓷器、金石碑帖中接受了艺术启蒙,中学毕业后考入之江大学土木系。但一年之后他便辍学,之后的7年里,他辗转苏州美专、国立杭州艺专、上海美专等学校学画,遍访名师,接受了当时国内优秀的美术专业教育,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影响过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千年土地翻了身》创作于1963年,是董希文上世纪6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他以朴素的画风和真挚的感情表现了西藏解放后当地人民的新生活。
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
正如董希文自己所说:“被犁头铲起的新土,闪闪发光,熟褐色的湿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经形象加工,使它们散发出难以形容的芳香”,在《千年土地翻了身》这幅画中,人物后仰的动势,牦牛昂首奋蹄的姿态和黑土地笔触的走向,使画面充满了行进感,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使人感受到了西藏的春天那略带寒意的心旷神怡,并恰好衬托出了画中人桃红色的上衣,使画面色彩响亮起来,也因之使内蕴的情感得到了强化。
舒展、纯朴、明快、清新,是董希文笔下西藏的气息。
董希文曾三次深入藏区,第一次是1954年随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进藏慰问康藏筑路部队,那次时间短,基本上没有写生创作活动,但给他留下极深印象,他归来创作了《春到西藏》。画中那条呈“之”字形的公路和列队行进的汽车,是作者所表现的重点——被西藏 人民称为“黄金路”的康藏公路。董希文那次访问时,沿途看到了许多景象,如通车典礼时的剪彩、献哈达、跳舞等,他不满足于这些现成的印象,而是在画面中通过远处绵延而来的公路,巧妙地把西藏的春天和藏族人民心里的春天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西藏正在和将要迎来的美好生活;第二次是1955年他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写生,历时半年之久,爬雪山、过草地,在康藏高原作了大量写生,回来后在京举办画展;第三次是1961年,西藏经历了民主改革的伟大历史变革,百万农奴站起来了,他在西藏生活了数月,画了大量作品。
著名美术理论家水中天曾中肯地评价董希文的西藏题材作品:“上世纪60年代那些描绘西藏 人物、风土的作品,留给人们淳厚、质朴、单纯而又强烈的意趣,董希文对西藏的人和高原风物的感情都是真挚的。”
作为一名植根于祖国土壤的艺术家,董希文对创作的态度十分严肃、精细,从不草率从事。他常说:“在自己作品上一笔下去几乎要负千年的责任。”
《祖孙四代》:
扎根陕北,描绘人民
刘文西(1933-2019)可能是中国观众最多的国画家,由于目前通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画像是由他所画,所以几乎每个中国人手上都有他的“作品”。
刘文西
他是黄土画派创始人,出生于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8年,他告别了风景秀丽的江南,毅然前往陕西安家落户,在西安美院任教60余年。
《祖孙四代》创作于1962年,刘文西时年29岁。在1993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刘文西个人画展中,这幅画曾引起轰动。
刘文西《祖孙四代》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祖孙四代》以四代人的群像构图,以他们双脚融入泥土的造型,表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并以四代人不同的经历、气质、风彩,展现出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化。人物造型受陕西茂陵古代雕塑的启发,笔墨也格外浑厚粗朴,使全画极具整体感和雕塑感。这幅画不仅是刘文西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件重要作品。
《祖孙四代》画了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孩子。四代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痕迹反映出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刘文西此前在谈到这幅作品时说,老年人是代表曾经受剥削、受压迫的一代人,这个形象来自他在山西画的一幅速写;中年人有革命战争的人生经历,所以就以陕北二十里铺一位跟随过毛泽东和刘志丹的老红军为原型;年轻人应该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一代人;孩子则是天真活泼的新一代。
在吴为山看来,刘文西在构思《祖孙四代》这幅作品时,最初是想画陕北基层干部和农民在一起的情景。后来经过不断思考之后,觉得还是用祖孙四代的表现形式更具有概括性,更能表现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面貌。《祖孙四代》在笔墨上整体呈现出苍劲老辣的线性特征,画面用色主要为黑白红三色相互搭配,整幅画带有浓厚的西北风格特征。在细节表现上,通过对四个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的描绘,将四代人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文西笔下的陕北人物来源于丰富的写生积累,可以说,他的画作不仅是用笔画出来的,更是用“脚”画出来的。
刘文西曾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从置身于陕西起,我就把目光对准了陕北。我曾经八十次去过陕北,足迹踏遍陕北二十六个市县的乡乡镇镇,十几次在陕北度过春节,结交了陕北数百个农民朋友。可以说,我的血液里有一半来自陕北,我的艺术细胞中绝大部分的营养都是陕北那块土地供养的。”
60多年来,刘文西走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直到80多岁高龄,依然坚持去陕北写生。他在高原上与陕北老乡扭秧歌、唱信天游,在窑洞的炕头上包饺子、喝米酒,和老乡们一起过大年。很多陕北农民都能一眼认出他,亲切地叫他“老刘”。
作者:记者 童 波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