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天问一号”,标识为“揽星九天”。
顾永江坐在电脑前看直播,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折桂,激动之余笑着对11岁的儿子说,“爸爸已完成了中国探月工程和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这两个标识设计,以后更高远的宇宙命题,留待你去完成。”
14年前,中国探月工程标识“月亮之上”,也出自顾永江之手。“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院士曾感慨,“顾永江用古体书法传达中国深空探测的和平信念,这就是浙江人敢为人先的想象力。”
从“月亮之上”
到“揽星九天”
2016年夏天,顾永江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上看到中国火星探测工程面向全球征集图形标识,想到与中国航天的不解之缘,他感觉到了某种“义不容辞”。
2005年,中国探月工程面向全球征集图形标识,2006年他设计的“月亮之上”,从1026幅征集作品中胜出。10年过去了,在星舟穿梭的太空,中国航天人用智慧和心血忙碌着,建设属于国人的太空家园。
“这是缘分,先是探月,现在是探火星。”顾永江决定参与标识设计,骨子里,他有一种非我莫属的自信,仿佛一位将军,对这一战事胸有成竹。
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顾永江并不急着落笔,而是浏览全球的相关标识设计,了解这一领域的国际顶尖设计目前是怎样一个水平,就像打仗需要知己知彼。
他喜欢推敲各种表现的可能,无论是在工作室、家里或是路上,眼前所见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给他带来新的体悟,类似先贤王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
在探月工程标识设计中,顾永江预测大部分设计师会以嫦娥奔月、飞天等为灵感元素,他决计跳出这一窠臼,寻找更高远的立意,结果成功了。
他擅长书法,用书法的笔触,抽象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小脚印踏临其上,象征着探测月球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形成龙头,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体“月”字,写意的笔触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那么,中国火星探测的标识怎么做?依然走中国风?
不!绝不!
14年过去,中国愈来愈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科技实力今非昔比,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测,要与世界接轨,用一种非常直接的世界语言、科技语言、宇宙语言去呈现。这也是一种中国自信、中国担当。
“火星探测只是整个行星探测工程的第一步,未来还可能会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等。据此,我决定采用国际设计界一种比较新的理念:和而不同,即整体形象设计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未来只需调整其中一部分,便可保持整体形象的新鲜与统一。”
顾永江开始落笔设计。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表达宇宙的五彩缤纷,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独特的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China)行星探测、国际合作(Cooperation)精神、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
这次是火星探测图标,下面标注火星的英文Mars。未来探测水星,用Mercury;探测金星,用Venus……如此,整个行星探测工程“揽星九天”的标识具有连贯性,将一直伴随中国探测整个太阳系的进程。
这一设计标识,很快从近3.6万个来稿图案中脱颖而出。他却淡定地说,之所以被选中,应该是恰好与国家航天局的规划不谋而合——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是个整体概念。他在采访中屡次提及创作理念,设计是“设与计”,“设”是顶层设想,是规划,是策略;“计”是具体的布局,是计量,是勾画。做设计一定要有大局观,在“设”的部分高人一筹,“计”就自然而然卓尔不群。
“仔细观察标识,你会发现8条椭圆轨道都不一样,其实也有书法飞白的味道,饱含动感,气韵生动,这次是隐形的中国风。”顾永江得意地笑着说。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进行直播,在介绍“揽星九天”这一图标时,跳出不少学子“快记笔记,考试必考”的弹幕,顾永江见后开怀大笑。他说探月工程的标识释义已经多次在全国各种考试中出现过,现在又多了一个“揽星九天”,自己的设计能够以这种方式影响一代代学生,驱使他们投身祖国的科研,这是设计的最大价值。
仰望星空
俯瞰大地
42岁的顾永江,常被朋友戏称为“设计界、书法界的梁朝伟”,但他的人格范型,不是大明星,而是微信签名栏里的扫地僧。这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一位在少林寺负责打扫藏经阁的僧人,武功深不可测,具有大智慧。
一次,顾永江参观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游狮子林是件甚为宽慰的事,因为你会意识到,自己没能成为贝聿铭那样的建筑大师,是情有可原的。”
熟悉他的朋友知道,顾永江此番调侃,事出有因。狮子林曾是贝聿铭家的私家花园,在这样一个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成长的贝聿铭,成为世界级著名建筑大师,也是水到渠成。而顾永江出生在绍兴鉴湖街道秦望山村一个普通家庭,能够成为业界翘楚,个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顾永江的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不识一字,她一提起儿子的童年往事,就不由自主地红了眼眶。
“儿子上三年级,春游,我给了他8角的午饭钱,结果他用这钱买了一支毛笔,饿着肚子回家。”
当时是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越中大地,顾家还会如此拮据?
记者不信,向顾永江求证,得到的回答是:真的。当时去绍兴大禹陵春游,看到景区内有从未见过的好毛笔,喜欢极了,就决定不买午饭买毛笔,在小山村,要有一支像样的毛笔,太不容易了。
顾永江的父亲是位乡村教师,后来得到机会进上虞师范学校进修,那段时间,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柴为生。
日子清苦但快乐,书法的大门也由此打开。父亲从师范学校带回楷书四大家的字帖,兄弟俩各自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字帖开始了练习,顾永江挑了颜真卿的字帖,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雄伟的秦望山脚下,一间低矮的老屋里,经常可见一位少年,在可以找得到的旧纸上,用几支秃笔,临池不辍。
书法是顾永江最初的艺术启蒙。待他进了绍兴鲁迅中学读高中,校方破天荒为他举办了一场个人书画展。
高考填报志愿时,顾永江婉拒了师长们的建议,执意选择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系。“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的天赋在创意与艺术这里。”
2001年大学毕业后,顾永江先后任职于麦肯光明、智威汤逊、李奥贝纳和奥美等国际顶尖广告公司,担任文案及至创意总监。短短5年时间,他已经是业界顶尖人物,获得诸多国际创意大奖。在2006年度世界广告权威杂志《Campaign Brief》评选中,他位列亚洲最热创意人第 21位,中国第4位;2007年度是亚洲第29位,中国第2位。
2010年,顾永江辞职,全身心经营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至今。
他自诩不像大家印象中的酷酷的设计师、创意人,更像一个中国儒士,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结,总想做有民族使命感的事。
“或许是家乡对我的深远影响——书法文化的浸润、名贤风骨的感召,都深深地烙刻在我骨子里。”
“现在,我在创意设计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年挑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项目去做,更多时间回归到书法与水墨的探索,这是被我冷落了20年的领地,我决定用我的方式回来,争取也做出广泛的影响和推动,不久的将来,你或可在电脑上用到我的字体字库。”顾永江说。
火星探测标识再度折桂后,他应邀为母校鲁迅中学学子寄语:俯瞰大地,仰望星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星辰大海。
这是他对学弟学妹的期望,也是他的自我期许。
作者:记者 沈卫莉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