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校徽,是青春的开始,遇见校徽,是与学生时代的重逢。校徽,代表了许多人学生时期的美好记忆,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细细观赏那些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校徽,可以感受到它们背后折射出的历史脉络。它们凝聚着几代人的青春往事,也反映了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变迁,极具历史价值。十多年前,收藏界就掀起过一股“校徽热”。
1987年出生的诸暨小伙王海洋,年纪轻轻却已在收藏圈小有名气。他藏有的300多枚校徽,时间横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数是民国时期的校徽,价值几百元到三四万元不等。其中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等著名高校校徽,也有不少是绍兴地区学校的校徽,这成了反映当时教育状况的一手资料。
校徽上的
亮丽风景
盾形、圆形、三角形……和我们印象中千篇一律的长方形小牌不同,民国校徽形状各异,而且外表精致美观,带着强烈的设计感,质地也包括银质、铜质等。细细观察,就能感受到每一件校徽都如同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
拿民国时期春晖中学的校徽为例,就有三角形和圆形两种,共有至少四种设计方案。其中“运动员”“白马”的元素运用较多,乃至于校徽背面都是掷铁饼者和跨栏赛跑的图案。可以想象当时在西学东渐思潮下,学校重视体育,而“白马”形象寓意春晖中学所在的白马湖。
校徽配色主要选用白、蓝、绿、金等颜色,以深蓝色作为背景,“春晖”两字与图案相互映衬,诸多元素都受了西方学校校徽设计的影响。王海洋收藏的几枚春晖中学校徽品相较好,仿佛还能从中得以窥见,当年学生佩戴着校徽朝气蓬勃的画面。“老一辈知识分子心中,校徽代表他们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很重。”王海洋说。
此外,王海洋还收藏有稽山中学、诸暨中学、诸暨同文中学、诸暨盘山小学等学校的校徽。其中诸暨中学、诸暨同文中学校徽均呈三角形,设计简洁大方,极具辨识度。王海洋有意识地寻找绍兴地区学校的校徽,他告诉记者,近现代教育史上的校徽与绍兴有着深厚渊源。
“北京大学校徽最早可追溯至1917年,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先生设计的。”王海洋介绍说。在这枚校徽上,“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爱藏品
更爱家乡
王海洋现居杭州,系自由职业者,他对于家乡的热爱,从数以千计的藏品中可见一斑。从地契、金融票据,到各类徽章、邮票、钱币,种种藏品似乎都在竭力还原以往的越地风土人情。时不时,他会将自己关于家乡的藏品发到微信群,与家乡文化圈的好友分享。王海洋坦言收藏爱好从自己的中学时期起步,那时开始对文史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地方文史,谈起相关话题常常“刹不住车”。后来到上海读大学,受到收藏专家的点拨,藏品愈见丰富。
譬如提到民国时期绍兴地区教育情况,他将校徽一字排开,开始还原当时历史。“那时的高等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中学堂则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当时绍兴城有很多好学校,如省立第五中学、绍郡中西学堂等等。”王海洋说着说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即便是熟稔家乡历史,王海洋还是会在收藏中惊讶绍兴地区曾经的辉煌。他甚至觉得,民国时期绍兴地区的商贸繁荣程度要超过省会杭州。看似大胆想法的背后,正是来自收藏中点点滴滴的积累。他说:“民国时期绍兴安昌镇上钱庄特别多,甚至还设有中国银行,这可是当时很多县城都没有的稀罕物。”金融业的繁荣,这些在他的票据收藏中都能找到证物。
王海洋接着说:“现在都说宁波帮,实则叫‘宁绍帮’更合理,民国时期绍兴人在上海很有影响力,在外的绍兴人赚了钱,多数都会返乡造屋,也把财富带回了绍兴。”他认为收藏与其说在搜罗珍奇,不如说在安放岁月、珍藏记忆。藏品是有价的,历史是无价的。在收藏之海里“遨游”的王海洋,无比珍视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作者:见习记者 王宏超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