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荣水铜像。
嵊州市甘霖镇马塘村,作为越剧的发源地,不但为越剧诞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走出了为越剧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一代宗师,金荣水就是其中一位。
近日,适逢金荣水诞辰140周年,三位越剧先辈金其炳、金芝堂、金荣水的铜像在马塘村文化礼堂边落成。自1957年因病离世后,尘封了一个甲子的“女子越剧创始人”之一金荣水的故事,因此再次浮现在世人眼前。
人称“矮尼姑”的“教戏笃牌”
马塘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村中人大多姓金。
“马塘金氏,始祖是北宋元丰八年(1085)从东阳那边迁居过来的。”如今刚刚退休,曾在甘霖镇文化站做了30多年群文工作的金才汉,就是这个村子的人。早在1985年,他就曾经参与早期越剧发展史的田野调查,因此对金荣水的故事比较了解。
“按照族谱,金荣水是马塘金氏第30代,世字辈。”他告诉记者,从“肇显嘉声”,到“永世克孝”,再到“明宗启后”……村里的族谱有着严格的排序。
这里,更因与越剧无法割断的缘分而被人们熟知。
从开创落地唱书“四工合调”的金其炳,到沿门卖唱的著名艺人金芝堂,再到“女子越剧之父”金荣水等,这些出自马塘村的宗师级人物,为越剧的诞生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马塘村历史上有150多人从事越剧演唱活动,办过7次科班,有过5个民间剧团,至今仍有20多人以民间演出为职业,常年在宁波、台州、绍兴一带农村演出。
1897年,金荣水出生在这个村子里。他从小爱好看传书、唱本,10多岁时,就拜金水清为师学唱“落地唱书”,并跟随师傅辗 转于杭嘉湖和苏州地区,为男班越剧演员,工大面。
他还有一个叫“世沦”的马塘金氏世字辈的名字。不过,他更广为人知的还是“矮尼姑”的称号。
为何一个男演员被称为“矮尼姑”?有一种说法,说是金荣水艺名羿郭(羿是马塘村“落地唱书”第二辈艺人的排行),羿郭在嵊州方言的读音中近似“尼姑”,且因他身材不高,在公众场合常常端坐闷声不响,故被称作“矮尼姑”。
不过,马塘村里见过金荣水的老人们却说,“矮尼姑”并不算太矮。“他中等身材,身板敦厚结实,四四方方的脸盘,浓眉大眼。他是我祖父的老伙伴,经常来我家堂前,一坐就是半天,一边喝茶,一边抽旱烟。一根老烟枪,镶着个铜烟头,锃亮的,不抽时走路当拐杖,一边又用他那沙哑的喉咙说戏文讲‘潮事’(嵊州方言,指新闻)。”82岁的退休教师郑祖杰回忆说。
如今,虽然时隔60多年,村里的许多人一说起“矮尼姑”,都能说出他的大概经历来。1906年小歌班诞生初,金荣水曾与卫梅朵组班,演于嵊县、新昌等地。到了1917年,小歌班首闯上海之时,他的角色就已经慢慢地发生变化了。
那时,金荣水担当的是近似导演的“派场师傅”。他在后台厢房派场讲戏,戏路清晰,是教戏师傅中第一块牌子,被誉为“教戏笃牌”。同时,又能在演出中处理差错,应付事故,办法多,无人能及,又被誉为“厢房老虎”(后台之魁)。而这种转变,也正是后来让金荣水名声大振的主要原因。
多才多艺的“越剧一代宗师”
“他掌握着许多传奇故事,又精通各种唱书调,‘一双二玉二七’(即早期越剧经典剧目《双珠凤》《玉连环》《玉蜻蜓》《七美图》《七星剑》)就是他首创的。” 金才汉说,金荣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越剧一代宗师”。
1923年,当他受聘甘霖镇施家岙村的王金水开办越剧史上第一个女班时,遇到的困难不是一般的多。面对20多名10岁刚出头而又绝大多数不识字的小姑娘,一无办班经验,二无教材,他开创了亲自口录笔记,抄成单片(每个角色的唱白),分给艺徒口对口教唱白,再手把手教身段动作,一旦成熟就串红台(彩排)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同时,又抄录许多“赋子”“肉子”“引子”传授给她们,使她们尽快掌握演“路头戏”的技能。
让这些毫无基础的女娃娃,在3个月内能演几出大戏,6个月后可走上舞台在大上海亮相,这就是金荣水当年创造的奇迹。他创造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教学方法,成为以后办科班的典范,被照搬照用,促进了女子越剧大发展,他也因此一致被公认为女子越剧创始人之一。这个科班中的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后来都成为第一代女子越剧演员中的佼佼者。
1929年,嵊县黄泽镇的新新凤舞台,因其教戏师傅教戏不得法,致使开班3个月仍不出戏,他们遂改聘金荣水。结果不到半年,金荣水就教出数本大戏,并登台演出。1931年和1933年,金荣水又先后担任了越新舞台、阳春舞台的教戏师傅,从这些科班里又培养出王杏花、邢竹琴、尹树春、吴梅珍等一批名角。而请他担任过指导的科班还有很多。
徒弟们在上海唱红后,就把金荣水请到上海。当时上海几乎每一个著名越剧演员,比如袁雪芬,都尊他为师,请他看戏指点。一直到1947年,因年高体弱,他辞去了丹桂剧团老戏师傅之职,离开上海,回到了家乡。
此后的10年,他基本上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因为割舍不下越剧,他还让儿子出资在老家办了一个女子科班,并亲自传授技艺。
“我有个叔叔在金荣水戏班的乐队里,我跟着去拉二胡,在外面演出了7个多月,后来因为父亲反对,才没有干这一行。” 91岁的金雪庆还记得自己17岁那年跟随这个科班去绍兴各地演戏的场景。
今年73岁的金济春,也至今还记得这位本家爷爷。“我爷爷和金荣水是兄弟,我对他有印象的时候,他已经双目失明。但他非常喜欢讲戏,有时大家都出去劳动了,他还在一个人津津有味地讲着戏。”
如今,沿着一条泥泞的小路,来到村子西北面的安山,就能找到金荣水的墓。记者见到,墓碑上刻着五个大字:矮尼姑之墓。两边的一副对联“一生走戏路,千古留芳名”便是后人对他一生的总结。从2012年起,这里已被列入嵊州市文物保护点。
“前年,由镇里出资,刚刚对这座墓进行了修缮。”带路的马塘村党总支书记吴荣华告诉记者。而这一次,由马塘村出资,为三位越剧先贤塑像,则是希望村民能铭记这些为越剧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先辈们。
“在三位越剧先贤中,金荣水年纪是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位有照片留存下来的,所以只有他,是按照照片来塑像的。不过,身高并没有按照他真实的身高来塑造,三尊雕像,都是2米多高。”金才汉补充说。
“从马塘金氏家谱来看,我们祖祖辈辈都是从事食戏饭的行当,一代传一代,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越剧传承下去。”铜像落成之日,作为落地唱书传承人之一、马塘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员金小樵代表村民发言,言语间透着激动与自豪。
作者:记者 徐霞鸿 文/摄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