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bread”如何译?她查了三十年

——记知名翻译家、鲁迅老师寿镜吾曾孙女寿纪瑜

2019-09-11 08:37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近日,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汉译名著”作者之一寿纪瑜,请她谈谈从事学术翻译的求索和体悟。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自1981年开始结集出版,至今已出版750种。这套丛书在中国学界具有崇高的声誉,成为世界学术名著汉译史上的一座丰碑,专业和准确的翻译一直是这套丛书为读者称道之处。

寿纪瑜,现年92岁,当代知名翻译家,长期参与中学课本、教学用书的翻译编写工作。现居北京,她的曾祖父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先生。

寿纪瑜(右一)与寿氏家族的后辈回家祭祖。

“bread”译成面包还是面饼?

按照常规理解,“bread”译成“面包”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时书里面有个人是做面包的,也提到面团需要发酵,我也没想别的。”寿纪瑜说。但有一次,她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时听到一个观点——天主教用面饼,基督教用面包。

问题涉及了宗教,这是此前寿纪瑜没有涉足过的领域。一想到全书好几十处“bread”都翻译成了“面包”,她就急得不得了。万一是没有发酵的“面饼”,不就全都翻译错了吗?当时情况下,寿纪瑜也没办法确定应该怎么翻译。一来是因为时间比较久了,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二来是当时很少有研究圣餐食物的文章。

“bread”如何翻译还得打个问号,怎么办?寿纪瑜选择了“笨办法”。她回忆道:“只要去图书馆我就查,有时候是专门去查,有时候是查别的问题时顺便查。有时候甚至是瞎查,工具书架上大部头的宗教和历史书一本一本地翻。”

某天,寿纪瑜像往常那样在图书馆翻书,在一堆工具书里偶然看到《天主教百科全书》。她当即开始寻找“圣餐”词条,没有结果;但在“bread”词条中,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想看的内容: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新旧教分家。在11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都是吃发酵的面点。因为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圣餐中不可能有不发面的面点。

“有了这个根据,我就把有关的注释改了,并说明是根据什么而来的。”寿纪瑜说。除了“bread”为代表的涉及宗教文化知识的翻译,寿纪瑜还提到外文里让人头疼的一词多意。比如英文里的cousin,翻译成中文可以是表兄妹、表兄弟、堂兄妹、堂兄弟,碰到时需反复考证其准确含义,绝不能想当然。

《法兰克人史》封面

脚踏实地做翻译

寿纪瑜自小受书香浸润。其曾祖父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其祖父寿鹏飞曾获“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与鲁迅、蔡元培相交甚笃,为方志学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其父亲寿羲民,毕业于复旦大学,精通英语、法语,曾在国民政府外交部、中国贸易促进会任职,后任厦门大学教授、出版社编审。其母亲马仰班是经济学家马寅初之女。

寿纪瑜父母因工作原因,曾常年旅居海外,她青少年时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下,寿纪瑜对历史和外语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于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随后攻读历史学研究生,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研究院,随后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知识界研究开始升温,译介西方学术著作也提上了日程,为翻译工作者施展拳脚提供了舞台。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译介世界名著的高潮。从1958年到1966年,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翻译著作,属于名著范围的有395种,另外还将400种译稿藏进了“后备库”。

当时寿纪瑜奉老师齐思和先生之命,节译了《法兰克人史》中的部分章节,她的翻译工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两年后,这些节译的内容被冠以《中世纪初期的西欧》之名,被收入杨人楩主编的《世界史资料丛刊》中。

寿纪瑜的工作是教材编写、名著翻译“两手抓”,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当时她接手的《法兰克人史》,涉及复杂的古代宗教问题,寿纪瑜总是反复推敲论证,翻译进程一度非常缓慢。1960年,寿纪瑜被下放到河南,翻译工作搁置起来。

后来,寿纪瑜的丈夫,同是翻译工作者的戚国淦帮忙翻译了部分内容。寿纪瑜最后收尾的时间定格在1981年,《法兰克人史》终于出版面世。这本书的翻译整整用了23年。但“折腾”还远没有休止。《法兰克人史》后来不断重印,寿纪瑜不断查找、修正里面的问题。

“有些问题我老在查,但没有正确结果,所以这几十年我都下不了决心去改。有的问题一直到30年后我才查出一个结果来,一有重印机会我就改一次,最近我不会改了,因为总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寿纪瑜说道。而她提到的问题中就有一个关于宗教仪式中圣餐“bread”的译法。

她是真正的读书人

“我小时候听母亲说起纪瑜姐姐,总是离不开‘读书’两字。我们家族里有文化的人不少,但大家公认她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寿纪瑜的堂妹,现年81岁的寿纪芳老人回忆道。一开始寿纪芳并没有太在意这个评价,直到她在稽山中学念书时,看到教材编者一栏中印有“寿纪瑜”三字,才意识到堂姐原来如此厉害。

寿纪瑜谦称自己就是下点笨工夫,谈不上精到。关于译文的质量,她认为应该对读者负责,一本书译完,自己会把译稿与原著放在一起,起码校对四五遍。她所翻译的《法兰克人史》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该系列涵盖不同学科,都是西方经典名著,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它的翻译出版,确实能提高中国的学术水平。”寿纪瑜说,这些著作西方大国都有成套的译本,中国也应该有那么一套,她只是在其中做了微小的工作。

在“寿家台门”家族微信群里,说起寿纪瑜从事翻译的经历,说起她严谨的态度,以及译著的累累硕果,后辈们总是抱着一种敬仰、学习的心态,认为她是寿氏家族后人的楷模。据了解,寿纪瑜现在跟她最小的女儿住在一起,年逾九旬,思维仍非常活跃。她不用智能手机,但仍对社会动态、对家乡发展抱有十二分的关心。

去年3月底,一个春寒料峭的时节,寿纪瑜与寿氏家族的后辈一道,回绍兴寻根祭祖。是日,天下着蒙蒙细雨,寿家台门出现了小小的热闹景象。

寿纪芳说,那天,寿纪瑜穿蓝色外套,背一个简单的挎包,很朴素。但在简单朴素的外表下,是一颗执着于翻译事业的坚定之心。

1984年至2010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与寿纪瑜曾有过16次通信,寿纪瑜严谨的作风、对家乡的热切关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寿纪瑜曾多次向绍兴图书馆捐献图书,最近一次就捐赠了自己翻译的《法兰克人史》。

寿家台门里走出过很多人才。“除寿镜吾、寿鹏飞、寿羲民、寿纪瑜外,寿孝天也是个非常杰出的人物,是我国数学教育领域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寿纪芳说。唯有书香能致远,寿家几代传承的读书风尚,成为这个家族滋养人才的沃土。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宏超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