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机
收音机
组装黑白电视机
收录机
这段时间,越城区塔山街道罗北社区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的《一户人家视听电器变化见证新中国70周年辉煌成就》照片展吸引了很多居民的关注。这些电器照片都是由该社区居民,今年77周岁的冯文珍提供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父亲给奶奶买了一台留声机和一台收音机
记者看到,展览中的照片按照不同年代分类,第一个年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展示的是一台老式收音机和一台老式留声机。冯文珍的老家在马山。新中国成立初期,用一台留声机或是收音机听音乐和戏剧,在乡下算得上稀奇的事情。“那时候我父亲在上海工作,我与奶奶和姑姑住在马山老家。父亲知道奶奶喜欢听戏,就从上海带回了一台留声机,我记得那时候大家都称它叫‘洋戏’,还有十几张老式唱片,多是当时越剧名角的唱片。”冯文珍说,等到上世纪60年代,家里用上了电时,父亲送来了一台老式收音机。
冯文珍回忆,那个年代,这两台“能说会唱”的电器,为家里增添了很多乐趣。照片中,因年代已久,无论是留声机还是收音机,外面的木匣子、木框架等都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留声机的木匣子上有“上海谋得利”等字样。
上世纪70年代
攒钱买了一台组装黑白电视机和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冯文珍与丈夫葛先生是1968年结的婚。上世纪70年代,冯文珍家的视听电器有了新变化,是一台约只有A4纸大小的组装黑白电视机和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那时候,我先生听说绍兴其他地方有人买零件组装黑白电视机,这在当时也是新鲜事物,我们攒钱托人从杭州买来了需要的零件,请当地广播站的专业师傅帮我们组装好。”冯文珍说,这台组装黑白电视机只收得到一个频道,可以看新闻、戏曲,除此以外,便只有广告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牙膏广告。”
回忆这台黑白电视机时,冯文珍想起了当时的不少趣事。“天线绑在一根竹竿上立在高处,但是信号时常不稳定,一旦信号不好,我们就一个人上去转天线方向,一个人随时关注电视机画面,对话经常是这样的:‘(画面)清楚了没有?’‘还没有……好了好了,不要动了!”
上世纪80年代
先生用稿费买回一台收录机
上世纪80年代,夫妻俩购买了第一台收录机。“我先生文笔较好,常投稿,他攒了一年左右的稿费,去买了这台收录机。”冯文珍说,当时两个人一起坐了近两个小时的船到绍兴市区,左挑右选买回家。再后来,家里又添置了熊猫牌黑白电视机。这些家当,在当时农村家庭里,已算得上先进了。
上世纪90年代至今
电器不断更新,现已用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家境宽裕了,冯文珍家先后购买了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和摄像机等,信号越来越稳定,画面越来越清晰。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视听电器也先后“下岗”了。家里不仅用上电脑,电视也“更新换代”,“现在我们还用上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家里视听电器70年的变化,令冯文珍夫妇感慨万千。因为早期的电器很难保存,为此,夫妇俩为这些老物件拍下了照片。“不管是画面质量、频道数量还是方便程度,想想现在的人,真是很幸福。”冯文珍说。
这次图片展在罗北社区位于罗桂路上的宣传窗中展出,很多来往居民会驻足观看。“常看到一些居民给身边的孩子介绍。这些照片,对于老年人,是一种回忆;而对于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知识,了解一下也蛮好。”该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福英说。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严竹萍 文/摄(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