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午约11点,越城区东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人员正在整理文件,突然门外响起敲门声。门开了,一位满头大汗的女士笑盈盈地进来,她手里拿着一面包好的锦旗。“我想通过你们医院感谢一位医生,这面锦旗我送迟了20年。”该女士笑着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医患情,让这位女士惦记了这么多年?
严医生来了,老爹才肯配合检查
送锦旗的女士叫单伟坚,她要感谢家庭医生严志英。“我家住5楼,每次我爸摔伤了,严医生一接到电话就赶过来。”单伟坚说,她爸单来生今年86岁,患有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目前生活不能自理。
严志英家住越城区老城区。一周前的晚上,老人不慎跌倒,头皮被磕破了,家人赶紧把他送到东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我爸一直叫严医生的名字,不肯做CT检查。”无奈,单伟坚拨通了严志英的电话,得到情况后,严志英立马赶到医院。
“老爹,我来看你了。不要紧张,躺下拍个照,一会儿就没事了。”严志英一边安慰着,一边将老人扶上CT机。之后,老人又很配合地做完了各项检查和伤口缝合。“多亏你来了,不然我们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单伟坚说着握紧了严志英的手。
老人不愿住院,考虑到他行动不便,严志英又主动提出上门服务。“每天中午下了班,她就来给我爸清洁伤口、换药,完了还陪老人聊聊天。”单伟坚打趣道,“每次我爸受伤了,严医生就要从‘开幕式’一直忙到‘闭幕式’。”
“在我爸心里,严医生的分量比我重”
“夏天热嘛,我让严医生不要来了,她还是坚持过来。”单伟坚说。除了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严志英还做些啥?“我爸头发长了,她就帮着理发;我爸头发脏了,她也给洗。还给他洗脚、剪指甲,一点都不嫌脏。”说到这,单伟坚停顿了一下,她想起了一件事,“严医生还剥核桃、提子喂我爸吃,这种事我做女儿的都没做过,她特别有耐心。”
“在我爸心里,我做女儿的还没严医生分量重。”采访中,单伟坚向严志英投去“妒忌”的眼神,一旁的严志英则报以微笑。
“我老爸常不记得家里人,唯独严志英这个名字,他常挂在嘴边。”单伟坚说,严志英几天不来,老人就闷闷不乐,一个劲地唠叨:“志英怎么没来?你们喊喊她。”只要看到严志英进门,老人整个人立马变精神了。
“我已经融入这个家庭了,几天不去看老爹,心里就难受。”严志英打开手机,“你看,老爹家的亲情网我也加入了呢。”
“老爹要我做个好医生,我没敢忘”
严志英和老爹的缘分是如何结下的?
“20年前,我还只有十八九岁,刚到医院上班,而老爹家与医院只隔了一堵墙。”严志英回忆道,那时,老爹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一家五口吃得最多的菜就是梅干菜,饭桌上很少摆荤菜。”
严志英家条件比较好,所以,每次休假回来,她都要从家里带些小菜和点心,这些东西她都拿到了老爹家。“严医生总是借口说自已一个人吃不完,时间长了要坏掉,让我们帮着吃吃掉。”当年的情形,单伟坚至今记忆犹新。
“只要一有空,我就往老爹家跑,帮忙烧饭啊,给老爹女儿辅导作业啊,老爹家对我特别好,自家种的番薯、花生,总给我留一份。”严志英说,老爹俨然将她当成了亲闺女。
后来,严志英工作的医院搬迁,没曾想,单伟坚婚后的家又在新医院附近。10多年前,老爹住进了女儿家。“我和老爹两次做邻居,这就是缘分啊。”严志英笑言。
“我对老爹也是心存感激的,他看着我成长起来,他总是跟我说,要做个好医生,要帮助人。”严志英说,老爹的话,她没敢忘,“只要病人有需要,再晚我都要赶过去。”
“严医生做好事出了名的,休息天都没得闲的,到处参加义工活动。”严志英的同事王女士告诉记者。“严医生对患者特别耐心,是个好医生!”患者高女士这样评价。
“我爸能活到今天,严医生有一半的功劳。”采访中,单伟坚要把锦旗挂到墙上,严志英则坚决不同意。
作者:记者 陈乙炳 实习生 孔诗琪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