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1岁的周樟巨老人的家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挂在客厅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书法作品,这幅书法作品高88厘米、长188厘米,无论笔划气韵,还是章法风格,与毛主席的原作手迹高度相似,整幅作品错落有致、形神俱备。令人惊叹的是,这幅书法作品,是周樟巨老人用竹子编出来的。其精湛的编织技艺,让看到过这幅竹编作品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这幅作品,周樟巨耗时3年完成。周樟巨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篾匠,以前做手艺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今子女成家,他也放下了生活的压力,他想探索一种独特的竹编工艺,作为手艺传承,给后人留点纪念。
A
老篾匠
身怀“蛇皮花”编织绝技
周樟巨老家在诸暨浬浦镇吾家坞村,从15岁开始跟着父亲周汉水学习篾匠手艺。在浬浦一带,远近村子的人都知道有个手艺了得的老篾匠周汉水。跟着父亲,周樟巨也学得一手“劈篾如丝、编织似锦”的好手艺。从1963年到1989年,周樟巨做了25年篾匠,从打箳簟、佃箩到米筛、托篮,粗细精篾,样样精通,还先后带出了7个徒弟。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篾匠这门手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谋生计,周樟巨无奈改行,去上海做了18年的保安。
让周樟巨没想到的是,18年后他会重拾荒废已久的竹编手艺。2013年,周樟巨从上海回来,全家在诸暨市区景城家园买了一套房子,在城里安了家。当时,周樟巨在诸暨市区一小区做保安,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小区内同样喜欢竹编的袁建夫。
袁建夫也做过篾匠,他跟周樟巨说,家里装修,想编织一块电视背景墙。袁建夫的话勾起了周樟巨对篾匠手艺的情愫,他决定重拾老手艺。于是,两人起早摸黑,利用工余时间,一起编织这块电视背景墙。
周樟巨说,背景墙必须有“蛇皮花”的编织技术才显美观,而周樟巨有这个技术。“以前做篾匠时,我在托篮边群上编织过梅、兰、竹、菊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都是用‘蛇皮花’方法编织出来的。”周樟巨告诉记者,“蛇皮花”为历代民间艺人所用,是编织字画的必用方法,因为它的图案像蛇皮而得名。编织时,对所用篾丝的要求也特别高,要一层层地刮去毛丝,使之光滑如瓷,而且每条竹片的粗细只有二三毫米左右。
“我忘记了年龄,只记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开心。”如果您自己是,或您身边有这样活得精彩的老人,请联系我们:13857508045
B
削出3000根篾丝
织就经典诗词《沁园春·雪》
随着背景墙的编织成功,一个更大胆的构思在周樟巨脑海中形成——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制成竹编书法。
说干就干。周樟巨专门花了两个月时间削出3000多根3米多长的篾丝,又特意买来三芯煤饼炉,对篾丝进行六七个小时蒸煮,“主要是防蛀,同时也为了增加篾丝韧性。”周樟巨说。然后,他又把其中的1500根篾丝用曹素功墨汁染成黑色,光准备工作就花了几个月。
编织字画作品,对手艺人的要求很高,必须有过硬的手上功夫,无论劈篾刮篾技术都得炉火纯青,来不得半点马虎。周樟巨说,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竹编书法必须懂得书法常识。对书体笔划、笔势笔力、虚笔实笔,都要有所了解,不然是编织不出好的书法作品的。周樟巨虽然只读过六年书,但自幼喜欢书法,临过帖,所以村里红白喜事的对联横幅,村民都喜欢请他来书写。
从2015年至2018年的3年时间里,周樟巨每天坚持七八个小时工作量,一笔一划精心编织。他十分注重每一个字的细节,在编织过程中,只要跟原稿稍有差别,就马上返工重来。
谈起3年的创作经过,周樟巨的老伴责怪的话语间充满了心疼之情。老伴告诉记者,这些年,周樟巨潜心编织,倾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经常是吃饭时,她喊了好几遍,周樟巨才放下篾丝出来,匆匆扒完饭,他又开始了创作,家里的客厅变成了他的创作场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精湛的技艺,加上扎实的书法功底,让周樟巨竹编书画作品宛如毛主席手书真迹。周樟巨说,这幅字的原稿是毛主席文稿手迹,总共120个字,还包括一个毛主席的头像。“你看,这笔是虚笔,中间有间隙,都要如实反映出来,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周樟巨说,要做到这点是相当困难的,竹编工夫很大程度都体现在这上面。
这几年,周樟巨还陆续编织过“一马平川”“海纳百川”等四五幅竹幅书法作品,都送给了亲戚朋友。他告诉记者,在身体、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下一步,他准备花费数年时间,编织一套“梅兰竹菊”“十二生肖”和一幅“八马图”竹编书画作品,举办一次竹编书画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这项古老手艺。
作者:记者 张学敏 通讯员 陈军 文 张学敏 摄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