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砌垒的光荣岁月里,曾有你,将红色基因传承。在改革开放屡立新功的故事中,也有你。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在绍兴这片红色热土上,拥有12万退役军人。他们从绿色军营走向城市、乡镇和社区,扎根在家乡的每一片土地。这一群退役军人的美丽身影,践行着中国军人永不褪色的坚定、执着和乐于奉献的本色。特别是近几年来,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广大退役军人,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最美退役军人”的内涵。
本土商业的持续领跑者
——记浙江上百贸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骆左强
低调的骆左强鲜少在镜头前露面,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他起先一口回绝:“我这些事放在那么多优秀退伍军人中,只是一般般。”细细算来,骆左强在“上百”工作已有38个年头,在这几十年的创业征程中,他一直致力于做一个领先者,这种领先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发展的业绩上,更体现在对整个企业、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发展潮流的引领和热爱上。这与他早年的军人生涯不无关系。
1976年12月入伍,1981年1月退伍后进入上虞县(现上虞区)第一百货公司工作。1992年,骆左强接手面临严重危机的上虞市百货公司,当时账面亏损就有200多万元。“百货公司如果再不发展,必将被市场淘汰”。他多次外出取经探索,之后果断提出主攻综合性零售服务业,在上虞首次引进了大商场的概念。
1994年11月19日,具有全新服务功能和经营容量的新“一百”隆重开业,很快公司便摘掉了亏损的帽子。自1998年起,公司陆续投入1亿多元,分别进行了两期扩建改造,使“一百”的经营面积从原来的500平方米扩大到27000平方米,企业规模也从原来的单店为主,扩大到拥有4家门店的综合性大型商业集团,销售额从1998年的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5.5亿元。
2004年,各种业态争相涌入绍兴,百货领域也在加速转型。2005年,为突破传统百货商场单一的经营模式,骆左强拍得上虞城北新区57.3亩的商业用地,投资4亿元打造上百万和城购物中心,并于2007年11月7日隆重开业,是绍兴市第一家一站式购物中心。
“开业第一年,我们就亏了2000万元,第二年接着亏,到第三年才开始有盈利。”骆左强坦言,万和城开业后的第二个月,楼内楼外空荡荡,员工要比顾客多,但空调照样打,每天都在“烧钱”。尽管他坚信这一模式必是大势所趋,但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坐不住的品牌经销商。怎么办?他辗转难眠,最终忍痛给出多条优惠措施,最终稳住了品牌商的心。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骆左强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回报社会。他始终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职责。多年来,凡是有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之事,他总是带头捐助。如默默关心烈士遗属和残疾军人,积极帮他们排忧解难。至2018年底,上百公司捐赠总额达1500多万元。
如今的“上百”和骆左强,在上虞乃至绍兴市都已家喻户晓,但他艰苦朴素、乐于奉献的军人本色没有丝毫改变。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一个退伍老兵,一名共产党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本通讯录记下战友情
——记柯桥区柯岩街道退伍军人王文祥
“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退役不褪色,这是军人的使命和担当。”62岁的王文祥感叹说,荣誉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他继续热心公益的鞭策。7月26日,柯桥区柯岩街道表彰“最美退役军人”,王文祥和其他13名退役军人受到表彰。
王文祥1978年当兵入伍,在湖北随州服役时,他是一名基建工程兵。凭借多年的努力,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副排长和党员。在服役期间,和王文祥一起应征入伍的有24名柯岩籍战士,其中1人牺牲、多人不幸受伤,这让王文祥感触颇多,他告诉自己,永远不能忘记那些牺牲和负伤的战友。
1983年,王文祥回到家乡创业。虽然戎装不再,但他牢记曾经的军人身份。热心公益事业的他,有3本特殊的“通讯录”,专门记录困难老战友的家庭情况。
“战友是没有血缘的兄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王文祥和战友发起创建了“关爱退役军人扶贫救助基金”,他们的爱心足迹遍及浙江、湖北、四川、海南、广东等地的30余个县、市。多年来,基金会资助众多退伍军人子女上学,帮助50多名生活困难的退伍老兵渡过难关。
王文祥的同乡丁云木是一名退伍军人,10年前的一次车祸,让丁云木失去了儿子,留下9个月大的孙女。王文祥得知后,把情况记录到通讯录里。他主动与丁云木结对,3年多的时间里,王文祥尽力把这份温情传递给这个家庭。
同样对王文祥怀着感激之情的还有退役军人王金龙一家。5年前,王金龙不幸患上重病,为治病全家负债累累。王文祥和几个老战友了解情况后,立即赶到王金龙家,送上“救命钱”。说起当时的感受,王金龙难掩激动:“当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战友们的突然造访,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这样的例子,在王文祥的通讯录里还有很多。王文祥常说,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有句话,他一直奉为座右铭——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的确,在王文祥的眼里,帮助战友就是最有意义的事,他一直用行动诠释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战友情。
打造古城文化新名片
——记浙江伟丰文化体育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华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共产党员,‘家国情怀’和‘军人本色’早已植根于心。我会尽己所能回馈社会,把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发扬好、传播好。”昨天下午,在位于越城区人民东路的伟丰文化产业园里,谈及心中的“宏伟蓝图”,57岁的陈晓华滔滔不绝,“我们将深化红色文化宣扬基地建设,打造绍兴红色文化馆,还将把绍兴人的茶艺城建起来。”
1980年11月23日,陈晓华应征入伍,赴南京服役。1984年退伍后,他笃志实践,筑梦而行,投身印染行业开启创业人生。20多年后,在他的苦心经营之下,一家小规模的村办企业发展成为集织造、印染、机械制造及服装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浙江伟丰织造印染有限公司。公司总资产达5.9亿元,员工1200余人。
“印染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想要发展壮大,统一思想、以人为本是题中之义。”陈晓华告诉记者,创业初期,他就把部队中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及管理经验有效地运用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有效提高了公司员工的忠诚度和执行力。“我把部队的家访制度运用到企业,不仅让员工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幸福感,也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问题。企业优待职工、关爱职工的家访文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安徽、四川、贵州等地的年轻人来‘伟丰’就业。”
发展的同时,印染产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摆在陈晓华面前。环保成本与日俱增,成了公司发展的一个瓶颈。2014年底,陈晓华积极响应政府有关部门的号召,彻底关停公司印染生产。“一家企业,赚多赚少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安全和环保不能出问题。”陈晓华朴实无华的语言彰显了一名企业家、一名退伍军人的胸襟和社会责任感。
2015年起,在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浙江伟丰织造印染有限公司“腾笼换鸟”,对原印染厂区进行全面改造,利用原工业旧厂房发展文化产业。“绍兴是一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这让我明确了转型方向:要建成华东地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交流交易中心,打造古城绍兴新的城市文化名片。”陈晓华坚信,文化具有长久生命力,依托传统文化成长起来的企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项目定位、业态分布等方面主动融入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本着“传统的、最经典”的理念,打造“一村二馆三城(即书画村、红色纪念馆、艺术馆、古玩城、花鱼城、茶艺城)”……经过3年努力,总投资6000余万元、占地3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0余平方米的伟丰文化产业园“华丽亮相”。据悉,这是目前绍兴规模最大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成功引进古玩、文玩、书画、茶艺、花鱼、文化艺术培训、展览等业态商户140余家。仅今年6月28日开放的红色藏品常年展,已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
三十春秋一支歌。凭着一股军人的拼劲和不怕输的刚毅果敢,陈晓华收获了业界和社会的认可。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金国炳 高建峰 胡安娜 编辑:雷彦平